臨汾新聞網訊 全市鄉村面貌進一步改善,完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工程”年度投資任務,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3個,創建清潔達標村1330個;一系列助推農業農村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新政策相繼出臺,探索出一條農業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之路,共有18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81856人脫貧;榮獲省級17項工作表彰、省級農業農村工作綜合獎,糧食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八項工作獲單項獎。
……回首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市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村改革創新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我市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突出特色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吉縣蘋果、曲沃葡萄、翼城小米、隰縣玉露香梨、永和紅棗、汾西核桃……臨汾的特色農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比較有名。五年來,我市積極利用和開發各個縣(市、區)的地方特色優勢,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培育適宜各地發展的支柱產業,積極引進項目建設,打造知名品牌。
五年來,全市按照跨區域、大規模、集群式、模塊化的思路,著力打造西山以鮮果為主、東山以干果中藥材為主、平川以蔬菜為主的三大特色農業板塊,持續推進“四個百萬畝”基地建設。
引進項目是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關鍵。五年來,我市積極引進項目,扶持堯都區堯王臺現代農業園區、臨汾九龍山莊生態公園有限公司、鄉寧戎子酒莊、隰縣玉露香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實現農旅對接,發展都市農業、休閑農業和康養農業;高起點、高標準布局,建設了一批種養、加工、銷售等綜合配套項目,建立科技服務隊伍,加強科技服務,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對梨、蘋果、紅棗、核桃等已經形成規模的農產品,從種、管、收各個環節提供全程服務,努力做到科技服務合同“全覆蓋”。
此外,我市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按照“產名品、創名牌”的思路,重點培育了壺口蘋果、隰縣玉露香等一批本土品牌,使其在省內外、國內外叫得響、銷得好。
深化改革
激活農村發展活力
農業要強,必須堅持創新,深化農村改革。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號角吹響,路徑清晰。五年來,我市加強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引導和促進土地合理流轉,通過學習借鑒其他地方好的經驗做法,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辦證工作,培育建立土地流轉的有形市場,加大對土地流轉的扶持力度,給予流出土地的農民適當補貼,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機構,為土地流轉創造了良好環境。
此外,我市進一步加大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的合作社,鼓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承擔農業項目,切實提高農民合作社的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等突出典型,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發揮經營性服務組織的生力軍作用,改善農村生產、經營、金融服務,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源頭監管 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影響著群眾的健康。為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五年來,我市建立了三級(市、縣、鄉)監管機構,市級成立了領導組,全面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并設置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和農產品檢驗監測中心;各縣(市、區)組建了農產品質量監管領導機構,努力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鄉鎮現有農業(畜牧)技術推廣和動物疫病防控機構,通過加掛牌子、賦予職能、充實人員、完善條件,實施聯合建設,全市159個鄉鎮已經全部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
五年間,我市堅持不懈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各縣(市、區)農委簽訂了責任狀,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年度考核。
下發了一系列文件對相關單位進行責任劃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行網格化管理、格式化檢查、痕跡化指導。同時,定期對全市17個縣(市、區)的主要蔬菜生產基地,以及市區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的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進行檢測。
五年深耕,平陽農業花繁果碩。面向未來,我市將不斷發展特色產業,以“調優、促新、深改、可持續”為主攻方向,突出“整體提高、重點突破、市場導向、改革推動、政策保障”要點,實施八大工程,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鞏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
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