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山西文藝創作”主題論壇舉辦
本報9月22日訊(記者 孫軼瓊)今日,首屆山西藝術節文化藝術高峰論壇的壓軸活動,“傳承·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山西文藝創作”主題論壇在山西省圖書館成功舉辦,也將本屆藝術節的論壇活動推向了高潮。
此次論壇由首屆山西藝術節組委會主辦,山西文化宣傳教育中心、山西省圖書館承辦。論壇邀請了5位在全國文化藝術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擔任主講嘉賓,分別是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博士生導師馮雙白,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國際戲劇協會副主席季國平,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主任、《當代電視》雜志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德祥,山西大學教授、山西傳媒學院戲劇影視編創中心主任、話劇《立秋》編劇姚寶瑄,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杜學文。論壇特邀杜學文擔任學術主持。
各位嘉賓立足山西豐厚文化底蘊,結合山西文化藝術發展實際,圍繞“傳承·創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山西文藝創作”主題,以主講交流的方式,為山西文化藝術傳承創新建言獻策、把脈開方。
馮雙白在主旨演講中說,20世紀80年代,山西文學、舞蹈等多個文藝門類打破領域界限,密切合作,創作出了影響力極大的“黃河歌舞”,開中國風情歌舞創作之先河,推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探索出了一個值得廣泛推廣的創作經驗,留下了一個應在當代繼續發揚的優秀傳統;新時期,山西藝術工作者再接再厲,再創佳績,創作出了《傲雪花紅》《一把酸棗》《粉墨春秋》等優秀舞劇,生動展示了山西紅色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是將地域文化資源與藝術表達完美結合的典型范例。
季國平聚焦“戲曲的傳承與創新”,他認為傳承與創新是當今戲曲發展最重要的課題,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文化的多元和觀眾的流失,要充分認識戲曲是累積傳承性的舞臺藝術,準確把握中華戲曲獨具的創作觀、審美觀,學習借鑒梅蘭芳的戲曲變革經驗,尤其是“漸變論”與“移步不換形”重要思想,并強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推動當代山西戲曲的傳承與創新。
張德祥重點關注“從哪里創新”,他結合鹽湖、黃河的母腹地帶、太行山、北部農業區和游牧區過渡地帶等山西地域特色,分析了地緣空間對山西文化發展的影響,認為傳統藝術重在傳承與根脈的延續,影視藝術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從而走向世界,山西文化厚重、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具有文藝發展的題材優勢。
姚寶瑄以“傳承與創新中應該關注什么”為題,提出創新的核心是傳承什么,強調要關注傳承核心問題,建議創辦黃河文明高層論壇。
論壇學術主持杜學文認為,山西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也是民族藝術的重要發源地,對民族審美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山西的文學藝術在繼承與創新的雙重努力中得到了發展進步,呈現出藝術類型的豐富性、題材表達的時代性、價值選擇的民族性、藝術表達的多樣性特征;要深刻地認識當今時代,客觀地認識中國傳統審美,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納、借鑒其他民族的審美經驗、審美范式,努力創作體現時代要求的優秀作品。
此次論壇圍繞山西的文藝創作,探討了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繼承民族藝術優良傳統,不斷開拓文藝創新路徑,構建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審美品格的時代藝術,給予當代山西文藝工作者以思想啟迪,為山西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繁榮注入了新動力,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省直文化系統、省作協等單位干部職工與省城眾多文藝愛好者300余人參加論壇。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