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11月1日下午,沐浴著午后的陽光,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來到了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一進村子,圍繞紅色主題修建的農家樂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石板鋪成的院落平整干凈,整齊的窯洞青石砌墻、白灰滾窯,墻上還掛著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玉米穗、鮮艷的燈籠,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在村里的“黨員之家”,東征村黨支部書記劉成生正在打掃院子。談起全村的脫貧情況,劉成生難掩內心的激動:“我們對村里的34戶52孔閑置窯洞進行了高標準升級改造,每孔窯洞能為每戶人家帶來5000元的收入,目前,村集體僅因農家樂這一項收入就達到了7萬元。”劉成生向記者介紹說,村集體還建起光伏發電站,能為村子帶來20萬元的集體收入,省農科院“院縣合作”項目流轉土地451畝,建起了蘋果提質增效示范園,3年掛果后無償交給農民。另外,村里扶持13家貧困戶搞養殖,每戶幫扶3000元……
以黨支部為抓手,東征村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擺在突出位置,以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引領,將黨的組織優勢逐漸轉化為發展優勢。
“比如發展農家樂,黨員干部要帶個好頭,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時,還要幫助、引導、監督村民,幫忙解決好村民在發展農家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劉成生說。
東征村把發展村集體經濟、危房改造、低保救助等惠民實事全部納入制度化軌道,在重大事情的決策上,確保每一件事都讓群眾參與、每一筆開支都讓群眾監督,最大限度地保證事干好、錢花好,老百姓真正滿意。
在東征村,常年留守在村子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婦女,特別是農家樂發展起來以后,婦女甚至成了“頂梁柱”。“我來到東征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里的婦女真能干,不僅收拾家是把好手,還把農家樂搞得風生水起。”東征村婦聯主席李娜是省科學技術協會派來基層服務的科技扶貧專員,初到東征村,她感到這個村子處處生機盎然。
“我在農村長大,對農村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李娜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老一輩的婦女都很心靈手巧,比較擅長做手工,所以我就想把制作手工藝品作為促進婦女增收的一個項目。”今年6月份開始,李娜陸續聘請手工藝制作者對村里的婦女進行培訓,香包、草編、土布等手工藝制作技術漸漸在村子里普及,成為居家婦女靈活就業的又一條途徑。
扶貧產業的發展讓東征村人有了新的精神面貌。“以前沒產業,老百姓無所事事,現在扶持政策這么好,大家都是積極干、你追我趕地干哩!”劉成生深有感慨地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發展’,我們得把老區群眾的精氣神兒找回來,把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精神延續下去。”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