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盛夏的鄉寧,山巒披翠,生機勃發。全縣上下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與深度貧困作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讓廣大扶貧干部接受了一場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洗禮,讓貧困群眾充分享受獲得感和幸福感。
產業振興、綜合施策、駐村幫扶,鄉寧縣正以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歷史擔當,從產業發展的謀篇布局到提質增效,從扶貧任務的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到問題整改的清零銷號,從駐村幫扶的全力以赴到各項工作逐步完善,扶貧工作步步踏石留印、鏗鏘有力,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鄉寧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業振興:因地制宜碩果累累
筆者日前走進鄉寧縣尉莊鄉豐興源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看到:下午5點后的豐興源工廠內熙熙攘攘,采摘了一天連翹葉的農戶們剛剛歸來,滿面喜悅地相互交流著采摘連翹的斤數與成色。投資近500萬元的豐興源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今年4月剛剛投產的新興企業,是尉莊鄉黨委、政府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瞄準當地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鼓勵尉莊村黨支部書記喬國發建立的龍頭企業。該公司帶動當地貧困戶種植以連翹為主的中藥材,通過加工銷售連翹茶,不斷拓展后續產業鏈條,增強了廣大貧困戶及農戶依靠產業致富的信心。
尉莊村委東坡村的貧困戶喬紅賢一邊分揀連翹一邊說:“我今天摘了5斤左右,一天就能掙近百元。”尉莊村委截村村民張愛英深有感觸地說:“山里空氣好,野生連翹有層層腐葉作天然肥料,葉片肥厚,天然無公害,采摘期又長,從4月底能摘到10月,我們照顧家、種地兩不誤,不用出門打工就能有1萬元至2萬元的收入,家里的7畝連翹以后就是最好的保障。”
鄉寧縣狠抓產業扶貧這個發展引擎,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貧獎補政策,一大批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項目應運而生:縣財政拿出3178萬元,對貧困戶發展的種植類10個項目、養殖類7個項目采取戶均4000元到8000元的補助;采取“政府+銀行+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培育壯大了戎子、琪爾康、昱德新、鳳凰山等一批農產品生產、精深加工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貧困戶增收;注入300萬元貧困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帶動貧困村和貧困戶創收增收;全縣36個貧困村共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5個,入社貧困戶2248戶;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4個,培育科技示范戶810戶,開展貧困戶實用技術技能免費培訓;對帶動10戶以上貧困戶發展產業的44個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實行獎補,2777戶貧困戶9419人通過委托代養等方式實現增收;打造“互聯網+電商+物流”綜合服務網絡體系,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以鄉鎮為實施主體的產業振興碩果累累、喜報頻傳:西坡鎮韓咀民喜養殖專業合作社、趙院鑫農養殖專業合作社近日分別引進種兔500組,光華鎮上窯村年初投產的服裝加工廠,截至目前已吸納貧困戶20余人就業,雙鶴鄉孝義村成立的富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已建成高標準大棚10座,種植各類菌類12萬余棒,解決本村剩余勞動力100余人……
目前,全縣累計發展核桃15萬畝、蘋果5萬畝、花椒3萬畝、翅果6萬畝、釀酒葡萄6000畝、油用牡丹、雙季米槐和食用玫瑰1萬畝,豬牛羊雞等存欄106.3萬頭(只),全縣經濟林總面積超過30萬畝,農民人均1.5畝,肉類產量1.6萬噸,特色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和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綜合施策:強弱補短循序并進
“說走就走、想走就走,生活太方便了”,鄉寧縣棗嶺鄉譚坪村村民閆存章站在新建的村級道路上,笑談著自己編的順口溜,“以前村里的雨天泥濘難走,什么都不方便,村里的果子運不出去,真是果商臉難看、果農落埋怨、價格還減半,現在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娃的媳婦都好找了。”
西坡鎮胡家嶺村委柏崖村的貧困戶王立世2002年因意外事故癱瘓多年,說起多年的艱辛,他泣不成聲:“是黨和政府給了我生活的希望,住在新房里,眼前明凈了,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他把感動寫在了一封封感謝信里,每封信都以感恩開頭。
昔日管頭鎮萬上村委后嶺村,基礎設施差、歷史欠賬多,用村民喬謝民的話說,“祖祖輩輩吃水用雙肩從崖下往上挑,一下雨與外界就斷了聯系,村里只有照明電,沒有動力電,家里的燈到后半夜才能亮了,想養牛連草都鋤不成。”筆者再次回訪時,去年11月已搬進新居的他只有一句質樸而有力的話:“什么都好了。”
……
這些貧困群眾看得見、摸得到的實惠,是鄉寧縣舉全縣之力,下“繡花”功夫,為徹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彌補問題短板,增強發展后勁,實現彎道趕超,致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成果。該縣先后投資近8億元,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其中,投資3.1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430戶8622人,建設集中安置點45個,深度貧困村整村搬遷51個;投資3.55億元實施284條470公里村組道路硬化工程和245萬平方米街巷硬化工程;投資7446.29萬元實施344處水利扶貧工程;投資868萬元對剩余36個未通互聯網的行政村實施光纖進村入戶;投資686萬元新建、改建鄉村衛生室89個,配備鄉村醫生344名;投資184萬元建成21個鄉村電商綜合服務站點;投資163萬元完成了對全縣所有行政村新一輪的文體設施配套;投資2075萬元積極創建國家衛生城鎮,建設美麗鄉村。
為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兩種以上穩定脫貧項目,鄉寧縣因戶施策、精準施策,全縣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項目全覆蓋,從小學到大學貧困學生教育資助全覆蓋,健康扶貧醫療服務貧困人口全覆蓋,農村低保“應保盡保”、特困人員“應養盡養”、殘疾人“應補盡補”全覆蓋。同時,新建38個村級光伏電站,帶動763戶貧困戶、2477人長期收益;組建22個貧困戶為主體的造林合作社,帶動428戶、1517人增收;招聘貧困人口護林員、協管員、保潔員、護路員,帶動596戶脫貧;注入1486萬元風險補償金,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7億元;創造性實施了“股加貸”資產收益扶貧,10155名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分紅391.25元;累計發放轉移就業補助390余萬元,7000余名貧困勞動力通過外出務工,實現一人就業帶動全家脫貧。
駐村幫扶:人到心到責到情到
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正是由于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和幫扶干部組成的三支隊伍通力協作、同向同行,才換來現有脫貧成效和貧困群眾的認可。今年以來,按照脫貧成效鞏固提升計劃,鄉寧縣駐村幫扶隊伍延續去年工作作風,嚴守駐村幫扶紀律,繼續走在送政策、送技術、送溫暖的路上。
鄉寧縣檢察院政治部副主任王清霞,2017年1月擔任鄉寧縣關王廟鄉北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與北村老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村里有了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群眾第一個找的就是王清霞。在關王廟鄉崔家坡村易地搬遷中,貧困戶對政策吃不準,不知道土地手續怎么辦理,王清霞多次入戶宣講政策,與相關部門聯系協調,親自帶著縣里的測繪隊為貧困戶選址、測量、評估,為貧困戶辦理各種手續,從取地基到搬遷入戶,王清霞付出了太多心血。搬遷戶趙小軍說:“王書記,你給我們帶來了福音,太感謝了!”今年5月,王清霞主動向縣殘聯申請,為北村的老弱病殘群體,爭取了4個輪椅、1個坐便、50多個單拐杖。
薛剛是鄉寧縣委組織部派駐到臺頭鎮桃花山村的駐村工作隊員。貧困戶王三娃是殘疾人,2016年,駐村工作隊幫他申辦了“樂村淘”農村電商,通過售賣農產品、日常生活用品增加收入。由于行動不便,到20多里外的鄉鎮進貨成了問題,為此,薛剛主動承擔起給王三娃進貨的責任,每周一成了他們約定的進貨時間,這件事至今仍然是鄉寧縣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任務之一。
按照“一戶一檔一卡多策多干部”的幫扶思路,鄉寧縣嚴格落實“兩包三到”幫扶機制,縣委常委以上率下,依次按脫貧任務從重到輕包聯鄉鎮、村委和貧困戶;縣直單位組建96個駐村幫扶工作隊,選派492名工作隊員,進駐全縣181個行政村;抽調4154名幫扶責任人,與貧困戶精準對接、結對幫扶;下派50名“第一書記”,實現36個貧困村和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全覆蓋;鄉鎮成立干部駐村幫扶工作站,由黨委副書記專門負責管理“三支隊伍”,協調推進干部駐村及幫扶工作;將工作隊員中的黨員組織關系全部轉到所駐村黨支部,增強“三基建設”,推進幫扶工作。(師耀澤 王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