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永和縣位于晉西呂梁山脈南端,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立地條件極差,境內3000多條溝壑縱橫交錯,25度以上坡地占到70%以上,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貧困面大(全縣79個行政村,78個是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34.6%)、貧困程度深(25個深度貧困自然村)、攻堅難度大、攻堅成本高等顯著特征。
有挑戰才叫攻堅,有擔當才能克難。近年來,永和縣委、縣政府不懼挑戰、迎難而上,打響了一場全黨動員、全民參戰的精準扶貧攻堅戰!
咬定總攻目標 黨旗引領號角鳴
永和縣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堅持抓黨建促脫貧,著力把黨的組織優勢、政治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引領發展優勢。
堅持高位推動。書記、縣長齊掛帥,四套班子共參戰,干部群眾齊動員,建立起高效運行指揮體系。制定出臺《關于堅決打贏全縣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實施方案》《關于聚焦深度貧困集中力量攻堅的實施意見》《關于聚焦深度貧困集中力量攻堅的實施細則》《關于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實施意見》《永和縣脫貧攻堅一縣一策》等政策文件,指導全縣脫貧攻堅工作。
加強幫扶力量。省、市、縣78名“第一書記”,79支駐村工作隊,342名駐村隊員真情結對幫扶,實現幫扶“全覆蓋”。
創新活動載體。確定每月17日為“永和扶貧日”、創建9個“講習所”,開展系列專題扶貧活動,不斷提升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引領產業發展。按照“龍頭引領、組織聚力、農戶參與、抱團發展”的思路,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設立了28個黨小組和4個聯合黨委,帶動作用得到凸顯。
黨員干部發揮“攻堅尖兵”作用,“紅棗書記”郭若橋把幫扶對象當家人,把群眾訴求當家事,把扶貧解困當家業,人稱脫貧攻堅的“主心骨”;“第一書記”張瓊,靠著“牛哄哄”“香噴噴”“圓溜溜”三個產業,養黃牛、種蘑菇、蒸花饃,與村民同甘苦,闖市場,勇擔當,使地處呂梁深山的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共產黨員、退伍軍人李永紅,情灑黃土,培育產業,建立基地,搞活市場,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果農”的產業化模式,使360戶貧困果農,年戶均增收3000元。有了運籌帷幄的“總指揮部”、英勇善戰的“前線指揮員”、沖鋒陷陣的“攻堅尖兵”,一支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脫貧鐵軍奔向永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落細攻擊點位 策馬揚鞭戰猶酣
脫貧攻堅是硬骨頭,拔掉窮根是硬任務。永和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找準“窮根子”,開出“藥方子”,鋪就“金路子”,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
產業扶貧——夯基礎,蹚新路。永和縣過去已有的經濟林產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帶動作用不強。從2013年起,該縣與省農科院開展“院縣合作”,連續6年實施經濟林科技管護,向質量要效益,畝均增產20%,人均年增收400元至900元,受益貧困人口達10287人次。
圍繞“村村有產業項目,戶戶有增收門路”的目標,永和縣實施了“一村一品一主體”建設,全縣78個貧困村特色產業和帶動主體實現全覆蓋,一大批中藥材、食用菌、巨菌草、構樹、林下養雞、養鵝等新型產業蓬勃發展,累計扶持和帶動3842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
永和縣還創新出臺了《外出務工人員獎勵辦法》,激發群眾走出家門、自主創業的動力。1577名外出務工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1524元。這些多措并舉的產業扶貧,不僅蹚出一條“造血”之路,而且夯實了脫貧基石。
生態扶貧——山增綠,人增收。“我們要在這一個戰場,打贏荒山增綠、百姓增收這兩場硬仗。永和有20萬畝紅棗、18萬畝核桃、18萬畝槐花、5萬畝蘋果,三北防護林工程從1979年實施到現在,造林70多萬畝,為克服生態脆弱水土流失的狀況,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下一步就是加大荒山造林、植樹造林、森林管護、生態建設的力度,使老百姓切實能夠增加收入、擺脫貧困、達到小康。”縣委書記加天山日前對筆者如是說。目前,永和縣生態扶貧直接受益貧困戶達4463戶11098人次,戶均增收5500元。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拔窮根。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為了啃下這塊骨頭,縣領導牽頭,各鄉鎮配合,經過實地考察,充分調研,把縣城、旅游區、公路干線、鄉鎮所在地等發展前景較好的區域確定成為集中安置點。讓貧困群眾既能搬得出、又能穩得住、更能增收致富,統籌解決了“人錢地房樹村穩”7大問題,同時,后續跟進產業也得到大力推進,目前已完成10個新建安置點建設,完成搬遷人口2401人。“你看這新樓房里有灶、有陽臺,還有沖水馬桶,鄉政府還幫我買了大包床、沙發、茶幾和飯桌,小區里環境也好,這就和城里一樣樣的,現在的政策真是好!”前不久搬入新家的毛瑞紅高興地說,“做夢也沒想到我們一家能夠靠政府的關心、靠自己的勞動脫了貧,孩子們也可以和城里娃一塊兒上學了。”
光伏扶貧——全覆蓋,廣受益。永和地域廣闊、光照充足,發展光伏產業得天獨厚。面對線路老化、載荷不足、實施條件差、資金短缺等困難,縣級領導班子蹲守工地,協調光伏安裝,現場解難題、破難關。共投資4.12億元,實施了村級、屋頂、集中式光伏電站。
縣長范洋平說:“靠一項政策解決不了脫貧,必須是政策疊加,發揮一個綜合效應,才能解決老百姓的貧困問題。光伏扶貧這一塊兒面積涉及的比較多,貧困戶屋頂是閑置著的,國家政策支持發展個戶的屋頂發電。”如今永和全縣79個行政村村級光伏電站實現全覆蓋,村集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帶動6022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占到貧困人口的91.3%,數量之多、覆蓋面之廣,位居全市首位。
保險扶貧——安全閥,定心丸。面對基礎設施滯后、產業抵御風險能力低的狀況,永和縣實施多種保險,構筑貧困屏障。2014年至2018年,為全縣所有干部群眾辦理了小額人身意外險、自然災害人身意外傷害險、見義勇為人身意外傷害險三份保險;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了意外傷害扶貧保險、大病醫療補充扶貧保險、人身綜合保險三份特險;為所有棗農和玉米種植戶購買了紅棗、玉米產業保險,有效解決了因災致貧問題,構筑了多層次、全險種保險扶貧保障網。累計兌付理賠資金1099.9萬元,受益貧困戶達7889人次。今年1月5日,永和縣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臨汾市分公司正式簽訂了扶貧“一攬子”保險合作協議,其險種有4大項21類。“一攬子”保險政策落地永和,為產業發展裝上了“安全閥”,為貧困群眾吃下“定心丸”,為攻克深度貧困,實現穩定脫貧開出了“良方”、筑起了“屏障”。
旅游扶貧——利長遠,添后勁。依托乾坤灣、紅軍東征紀念館等優質旅游資源和山西沿黃扶貧旅游公路在永和開工建設的大好時機,“旅游+扶貧”的永和模式應運而生。山西宏源集團與永和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推動旅游產業實現提檔升級,帶動沿黃4個鄉鎮4085戶貧困戶11180口人依托旅游增收脫貧。
閣底鄉東征村,2018年精心打造“紅色文化體驗班”,僅此一項實現營業收入75萬元,帶動126個貧困戶農家樂,戶均增收4000余元。村黨支部書記劉成生說:“2015年省委組織部在咱這里定點包村以后,改造農家樂,這個改造全部由政府投資,個人不出一分錢,一孔窯洞投資了大概三萬多一點。”
消費扶貧——土特產,闖市場。以創建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抓手,與省傳媒學院開展院縣合作,成立電子商務聯盟,打造“永和乾坤灣”、呂梁山貨“喜合和”品牌,通過電商平臺營銷、宣傳推介展銷、主體帶動促銷等方式,幫助農戶銷售紅棗、小雜糧、野菜、槐花等系列特色農產品,累計帶動貧困戶3000余戶,戶均增收2600余元,更多農特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廣闊的市場。“大家都知道,奇奇里村以前是一個偏遠閉塞的小山村,在各級幫扶下,我們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村、紅棗村、攝影村。老百姓只需要按照我們的要求,把土特產交給我們的合作社,由村干部和設計人員幫他們免費設計包裝、免費進行營銷,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們幫助老百姓銷售土特產30多萬,幫助126戶老百姓戶均增收800元。”奇奇里村“第一書記”郭若橋說。
健康扶貧——補短板,惠民生。健康扶貧政策給“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劃上終止符。永和縣投資1.07億新建縣醫院,著力改善就醫條件;創建國家健康促進試點縣和全省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落實“三保險、三救助”健康扶貧政策和“三個一批”行動計劃。目前全縣貧困患者的自付比例僅為4.35%,累計有2365名貧困患者接受醫療救助。同時在全市率先打造“5+N”健康扶貧模式,5家縣直醫療衛生機構與省級對口幫扶全覆蓋;爭取到尤邁基金會等社會團體無償援助資金達6200余萬元,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金融扶貧——小杠桿,破瓶頸。大力推進“政府、銀行、保險、實施主體、貧困戶”五位一體的精準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累計投放金融貸款10013.4萬元,受益貧困戶2008戶,占所有貧困戶的30.55%。一筆筆小額信貸資金,不僅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更助推了特色產業的規模擴張。
教育科技扶貧——重扶智,固根基。實施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二本B類線以上大學生、中等職業教育貧困生和學前入園貧困兒童資助實現“全覆蓋”,累計資助1497人次209.15萬元;變輸血為造血,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1397名貧困勞力接受免費培訓,517人實現就業。真正實現了貧困人口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人幫做。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攻克深度貧困的關鍵環節。永和縣委、縣政府對標貧困縣、貧困村退出權重,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列入全縣重點項目,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克服資金短缺、建設成本高的難題,大力實施水、電、路、網、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而今,38個行政村實現通村路硬化;13643戶42307口人實現安全飲水;所有貧困村全部通上照明電與動力電;67個貧困村接通互聯網;3年完成危房改造1792戶。
通過“組合拳”的有效實施,永和縣脫貧攻堅實現連戰連勝。2014年至2018年累計完成脫貧摘帽53個村1296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9.84%。(張步軍 馮永祿)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