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靈感來自一顆蘋果,那顆蘋果也成為科學探索精神的象征。
如今,在大寧縣,蘋果搖身一變成為當地百姓的“致富果”,這顆“蘋果”里同樣蘊含著科技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僅0.5米、板凳一樣高的蘋果樹苗,來年卻能掛滿果實,你相信嗎?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大寧縣,探尋“板凳樹”的故事。
敢為人先
從“試驗田”到“示范園”
大寧縣位于北緯36°,海拔較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著種植蘋果的天然優勢。
“大寧縣上世紀80年代就有很多老百姓開始種植蘋果,種植歷史非常悠久,但是一直沒能打出自己的名氣。”大寧縣科技發展中心主任賀建生不無惋惜地說:“我到這個崗位后,有個想法,想通過科技的力量,改變大寧蘋果的命運。”
2014年正月初七,凌晨兩點鐘的一個電話,讓這個想法成為可能。電話是大寧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三多鄉原黨委書記賀曉東打給賀建生的:“你跟我走,我們去北京,帶著太仙村父老鄉親去看看那里的蘋果新技術。我知道你對蘋果很有研究,請不要推辭,我們要給咱大寧的老百姓做點事情,改變他們的生活。”這個電話,吹響了大寧蘋果發展的集結號。
那時正值大寧縣委、縣政府提出全力打造精品蘋果基地的思路之際,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老百姓種植蘋果的積極性。
“三多鄉太仙村是典型的農業村,經濟條件落后,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業,農閑時再外出務工賺點錢。把試點選在該村,也是希望能夠幫助老百姓改變貧窮的現狀。”賀建生介紹,矮砧密植蘋果樹具有樹體小、密度大、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等特點,可采用半機械修剪,大大減少了果園管理工作量,減輕了勞動強度,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弱少的問題。
太仙村黨支部書記馮俊產回憶推行矮砧密植蘋果種植之初的場景:“村民對新技術有抵觸情緒,我們就挨家挨戶地講解有關矮砧密植蘋果樹的優勢和前景。”面對村民的消極情緒,鄉領導多次開會動員,并由黨員干部帶頭,組織部分果農外出參觀學習,幫助大家開闊視野、放手發展。
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在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指導下,太仙村種植了400畝矮砧密植蘋果樹,開始了矮砧密植蘋果科技示范園的探索之路。
2015年,依托連片開發扶貧資金,太仙村又種植了800畝矮砧密植蘋果樹,并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專家簽訂了為期5年的技術服務協議,解決了村民種植的后顧之憂。后續又利用當年517萬元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扶貧資金實施了太仙村蘋果樹基地節灌工程,徹底解決了蘋果樹灌溉難題。
“政府不僅讓我們免費學技術、幫我們解決困難,還給我們補貼,這么好的事情,我們當然要積極地做好!”太仙村村民高云目高興地說。
老百姓的種植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試驗田”漸漸成了“示范園”。2017年,大寧縣建成1500畝水肥一體化、起點高、效益好的省內唯一連片矮砧蘋果高產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點“果”成金
黃土高原上的“致富果”
今年,大寧縣脫貧摘帽進入決戰決勝之年,矮砧蘋果也到了盛果期。
太仙村村民李會英是最先采用矮砧密植技術種植蘋果的人。“我祖祖輩輩都種玉米,太爺爺沒有靠種玉米發財,爺爺沒有靠種玉米致富,父親沒有靠種玉米脫貧,到了我這一輩還是一個‘窮’字當頭。”記者見到今年62歲的李會英時,她正在為剛掛果的蘋果套袋。“我是窮怕了,一聽說可以靠種蘋果致富,我就想試一試,太想擺脫貧困了!”李會英的一席話道出了當地農民的心聲。
剛開始種蘋果時,李會英也猶豫過。“自己的果樹看來看去都是那么個樣子,生怕樹活不下來,到時候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了幫第一批采用新技術的果農樹立信心,2015年10月9日,賀建生專門帶領他們去了一趟陜西省乾縣。
“乾縣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蘋果樹優質種植產區之一,我想看到了果子,老百姓才不會泄氣,能繼續踏踏實實地干。”賀建生笑著說。
到了乾縣,看到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讓賀建生感到震驚。“我是農民出身,這種豐收的喜悅是會傳遞的。”賀建生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仍然激動不已:“要是在大寧縣也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該多好啊!”
實地觀摩讓果農看到了希望。“有盼頭了,所以一直堅持到現在。”李會英說。堅持是有回報的,2018年盡管受雹災影響,但李會英的8畝蘋果園還是收入了近6萬元。
“今年是個豐收年!光套袋就套了9萬個,算算得有四五萬斤。如果按最低產2萬公斤、每公斤7.6元計算,可收入近16萬元,除去成本,還能賺十幾萬元。”李會英算著增收賬,老伴兒高云錄黝黑的臉上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
從“量”到“質”
高質量發展的“急先鋒”
如果說,一次性防護手套項目曾創造了“大寧速度”的奇跡,那么,“大寧速度”這次體現在了蘋果產業上。這是一次“大寧質量”的革新,是一次蘋果種植技術的飛躍。
在昕水鎮東鐵村,記者看到一株不到半米高的蘋果樹苗,果園的主人、東鐵村村民賀寶生指著不遠處已經掛滿果子的蘋果樹說,只需一年時間,這株幼苗就可以成長為這樣一棵成熟的樹木了。
“多虧了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去年栽種的蘋果樹,今年已經掛果了!”賀寶生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這是縣科技與發展中心去年引進的新品種‘秦脆’,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馬鋒旺團隊在洛川縣選育出的新品種。這種蘋果口感脆甜,成熟期短,儲藏時間長、質量好,市場價甚至是紅富士的兩倍之多。”賀建生介紹,目前這種蘋果市面上比較少見,東鐵村是最早、也是唯一一個引進該品種的地區。“目前我們只有20畝這樣的蘋果園,如果能夠把其推廣并擴大種植面積,相信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
2017年,大寧縣蘋果SH矮砧密植技術的大膽探索榮獲了“市長創新獎”二等獎,對全市旱垣集中連片貧困區精準脫貧探索出了一條致富捷徑,引領了我市蘋果產業在栽培模式上的一次革新;2018年,新品種的加入豐富了大寧蘋果的“大家庭”,新鮮血液的注入為蘋果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新活力,大寧蘋果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急先鋒”。
大寧在蘋果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一次次借助科技的力量謀新求變,不斷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成為推進農業科技供給高端化、農業產業高新化、鄉村發展科技化的生動實踐,為果農脫貧致富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