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柴云祥 劉超) 上不冒滾滾濃煙、下不排爐渣固廢,“向大地要熱量”,為百姓送溫暖。近年來,隰縣積極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將可循環、可再生的地熱資源應用到供熱事業中。每年可節約9396.85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774.5噸、二氧化硫110.8噸、氮氧化物190.5噸、煙塵224.6噸、固廢2016噸。蹚出一條環保節能的集中供熱新路子。
2014年,隰縣縣委、縣政府為了改善城區供暖效率低、能源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將當地豐富的地熱資源作為主推項目,對外進行招商引資。長治籍人士史萬慶與縣政府簽訂了新能源地熱開發綜合利用建設項目合作協議,成立了隰縣新能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近年來,該公司累計投資1.7億元,建成完善的城鎮供熱體系。截至目前,已向縣城19個小區、單位成功供熱,供熱面積達到64萬余平方米。
地熱資源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被譽為21世紀最具有開發價值的綠色新型能源之一。隰縣地處呂梁山中南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立地條件造就了該縣豐厚的地熱資源。2014年4月,新成立的隰縣新能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啟動了選址勘探工作;當年6月,經過專家的反復研究和勘查驗證,選定了位于鳳凰山下的地熱田;2015年4月,鉆井工程正式啟動;歷經5個月的不間斷施工,當年9月8日,一口深2200米的地熱井成功出水。
經檢測,這座地熱井的出水水溫穩定在63攝氏度,水質富含鈣離子、鎂離子、鈉離子等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隰縣新能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籌措資金、加大投入,相繼啟動了溫泉開發、集中供暖、綜合利用等,為隰縣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探索出新的途徑。
優質的地熱資源只是基礎,過硬的技術才是持續發展的支撐。隰縣新能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在多方考察的基礎上,選擇了國內先進的“雄縣模式”,即“取熱不取水”,保障地熱能永續利用。該公司將供熱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配套20萬平方米的供熱系統,其中包括地熱取水井、地熱回灌井、地熱尾水回收熱泵機組、循環水泵換熱機組等。
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地熱能供熱系統是將地熱水與用戶系統、熱泵系統連接,從地熱井抽出來的水經過除砂過濾后,通過管道泵送往居民家中,然后回收至換熱站再回灌到地下,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
隰縣新能源地熱開發綜合利用建設項目的實施,讓該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了“雙贏”。該項目被列為國家第三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項目。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秀云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實施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必然選擇。在此方面,隰縣發揮地域優勢,創新推出的利用地下熱能綠色供暖的新模式值得學習借鑒。
他們利用2200米深的地下熱水,通過供熱管道循環往復,不僅實現了資源的零浪費、有害物質的零排放,而且還源源獲得熱能的再生利用,供熱面積達到64萬余平方米。同時還利用地下熱能開發了溫泉度假酒店等綜合利用項目,助推了隰縣經濟轉型發展,也為該縣地質勘查、建筑、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等相關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增加就業、惠及民生等方面也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各地有各地的實際情況,各地有各地的獨特優勢,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擺在各級各部門面前的嚴峻課題。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可持續發展,一靠節能,讓有限的資源發揮無限的作用;二靠減排,減少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我們提倡的循環經濟、延伸鏈條、吃干榨凈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也是。工業經濟、農業生產方面要節能減排,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事,是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事,也是每個公民自己的事。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大有可為!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