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每天凌晨3點,當整個城市還沉浸在夢鄉的時候,環衛工人卻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年是市環衛局廣宣街環衛清掃組班長陳青蓮從事環衛工作的第23個年頭,從環衛“保衛戰”到夜市大清掃再到如今的垃圾不落地,陳青蓮稱得上是臨汾環衛事業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很多人都知道環衛工人辛苦,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是真正熱愛這個崗位的一群人,說出來也不怕你笑話,我對這個崗位就有著很深厚的感情。”陳青蓮嗓門很大,說起話來帶著一股爽朗勁兒。“剛到這個崗位的時候,基本沒有什么機械作業的工具,全靠一雙手,那個時候都是土路,碰上下雨天,掃地就成了掃泥……”近日,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時的工作環境,陳青蓮感慨萬千。
據市環衛局工作人員介紹,改革開放初期,市環衛局僅有10臺手扶拖拉機和3臺機改車清運垃圾機,以及1輛改裝灑水車進行道路灑水降塵,環衛工人勞動強度大,快車道作業安全無保證。發展到現在,市環衛局已擁有各類道路機械作業車輛40輛,生活垃圾清理運輸車輛195輛。同時,市區建成了日壓縮轉運量30噸的移動式垃圾中轉站3座、日壓縮轉運量800噸的大型垃圾壓縮轉運站1座,日壓縮轉運垃圾450噸。這些變遷使今天的臨汾城實現了“生活垃圾不落地”全覆蓋。
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的好轉減輕了環衛工人的工作壓力,然而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而言,最難熬的并不是工作的艱辛,而是他人的不理解。
“有時候我去勸阻別人不要亂丟垃圾,對方不僅不聽勸,還會指責甚至嘲笑我的工作。有一段時間心里挺委屈的,為什么都是工作,我的工作就這么不被尊重呢?”遇到不被理解的時候,陳青蓮內心充滿了委屈,甚至一度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懷疑。
從1998年開始,市委、市政府每年召開環衛工人節慶祝大會,對先進工作者給予表彰,關注環衛工人的精神健康。每年元旦、春節、中秋節,臨汾各界人士都會慰問環衛工人,為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社會各界逐漸形成了關注環衛事業、關心環衛工人的良好風氣。“這種溫暖讓我們堅信自己是使城市更美好的一分子,我們的付出得到了認可。”正是因為切身感受到這種變化,陳青蓮才對這個崗位更加投入,對這座他們為之付出的城市愛得更加真切。
距離廣宣街不遠處的平陽廣場,有一群正在唱歌的大爺大媽,說起臨汾環境衛生幾十年間的變化,眾人毫無例外都伸出了大拇指。“以前的垃圾堆是怎么形成的?你丟一堆,我丟一堆,就變成了垃圾堆,夏天的時候味道很難聞的。”市民梁建國說,“現在就很少有人會亂丟垃圾了,電動三輪垃圾車天天去小區里收垃圾,大家伙兒也就都自覺了,人家都服務到位了,我們的環衛意識也得跟上不是?”在梁建國看來,一座城市就好比一群人的家,如果這個家干凈整潔,那么每一個人都會想要守護她的美好。環衛這件事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實際上是一件事關全民素質的大事。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讓我們對全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上。”中午放學時間,市民史聰正在市第一小學門口準備接孩子:“我會告訴我的孩子不能隨便亂丟垃圾、要尊重環衛工人,這是我的父輩不太會教給我的,這就是一種進步。我們的城市一定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在一點又一點看起來很微小的變化中變得更加美好!”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