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閆亞鵬在機修車間加工設備配件。 李青榮 攝
臨汾新聞網訊 2017年12月23日下午,臨汾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內,伴隨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山西鄉寧焦煤集團有限公司綜采隊的工人閆亞鵬完成了“平陽工匠”選拔賽的技能展示,并成功入圍“平陽工匠”前十。
“第一次面對那么多的觀眾和評審,我站在臺上非常緊張,但是又想讓更多人了解我的創新項目,所以前期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我的鉆研方向主要有節能環保、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說起項目的研發,內斂的閆亞鵬打開了話匣子。
從事煤礦行業源于父親的影響。閆亞鵬從小就愛跟著父親往煤礦跑,煤礦惡劣的工作環境他看在眼里、裝進了心里。2002年,閆亞鵬中專畢業了,懷揣著想改變煤礦工人工作環境的念頭,他毅然追隨父輩的腳步,踏入了煤炭行業。
當年的煤礦工人,學歷普遍不高,而礦井又急缺技術型人才,工作踏實、勤學好問的閆亞鵬決定考大學、讀研。為了工作、學習兩不誤,“連軸轉”成為閆亞鵬的基本狀態。工作時間以內,他主動向師傅請教,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基本技能越來越嫻熟;工作時間以外,他廢寢忘食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研讀專業書籍,廣泛查閱資料,理論基礎日漸扎實。經過不斷努力,閆亞鵬先后取得了專科、本科畢業證,并于2015年考取了昆明理工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
厚積方能薄發。多年的刻苦鉆研使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的閆亞鵬發生了“質”的飛躍,用他的話來說,“學習武裝了思想,讓我萌生了許多創新的點子。”
綜采隊承擔著公司的生產任務,相關設備的研發無疑可以為企業壯大“造血”功能。
2014年的一天,綜采隊工人們正在礦井下作業時,由于局部瓦斯濃度過高,發生了瓦斯燃燒,導致個別工人全身多處燒傷,失去了勞動能力。這讓目睹事故發生的閆亞鵬無比揪心。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同類事故再次發生呢?閆亞鵬想做一個“風流引射器”試試。
然而,當閆亞鵬將這個想法告訴其他工友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你研究這個能干啥?”“根本不現實,這東西哪能研究出來,還是踏踏實實干活吧!”
工友受傷的情景總在閆亞鵬眼前晃,他想起了父親每次下井后他和母親總是提心吊膽的那些日子。“不試試咋知道,說不定能研究成功呢!”
“那會兒工資低,為了搞研究,我背著老婆,偷偷花了兒子的奶粉錢,因為這件事老婆還跟我大吵了一架。眼看著設備馬上就要研究成功了,說什么也不能半途而廢!”回憶起“發明”路上的“小插曲”,閆亞鵬既心存愧疚又慶幸自己沒有輕言放棄。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觀測與試驗,“礦用風流引射器”終于研究成功,通過這個設備,能有效解決礦井下上隅角瓦斯積聚的問題。2016年,當這一設備投入使用并收效良好后,公司領導、工友們紛紛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又有一次,礦井下巷道出現了淋水問題,因為水量不大,沒有引起重視,后來發現長期經過淋水區域工人的皮膚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潰爛、潰癢現象。閆亞鵬又有了新“課題”,他在淋水的地方反復觀察、試驗,并成功研發出“礦用移動式淋水檢測裝置”。
這些專利的研發,在解決了礦井下實際問題的同時,也大大激發了閆亞鵬不斷研究的興趣。自參加工作以來,閆亞鵬發表了相關專業論文5篇,研究專利12件,目前國家授權的專利有3件,他為煤礦在節能環保、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及經濟效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培養工人的創新意識,閆亞鵬主動去各個科室宣傳創新技術知識,提升工人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2015年,閆亞鵬成立了一個科技創新小組,目前已有13名成員,這個小組吸納了公司具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在完成各自工作任務的同時,他們把重心放在了科技創新上。
什么是“工匠精神”?閆亞鵬的理解是“各個行業里鉆研技藝、精益求精的人都可以稱為‘工匠’,而這種鉆研技藝、精益求精的勁頭兒就是‘工匠精神’”。閆亞鵬心中的“工匠精神”重在傳承,“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教給更多的工人,為企業培養更多的技術型人才。”
記者 段小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