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2月5日,正月初一。
當農歷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灑落鄉寧縣昌寧鎮麥田村,這個坐落于鄉寧縣城西南方向、距縣城不過15公里的普通山村也漸漸開始熙熙攘攘熱鬧起來。
一大早,貧困戶曾發財發現大門口的燈泡不亮了,準備架起梯子上去換燈泡。突然聽見門外有人吆喝:“老曾!”
曾發財循著聲音扭過頭端望,一看竟是村里的“第一書記”馬步正:“馬書記,你大年初一不在家過年,又跑到村里來了?”
“正因為大過年的鄉親們都在家,我也想來看看大家,順便聽聽群眾對村里發展的真實想法。”
“歡迎歡迎,馬書記快進家……”“貴客”登門,曾發財趕緊招呼著讓進屋。
“你能來看我們,我們太高興了……”眼見“第一書記”大年初一登門拜年,危重病人段保山禁不住老淚縱橫。他緊緊握住馬步正的手遲遲不肯松開,并一再招呼“第一書記”上炕團坐。
一上午的功夫,“第一書記”馬步正先后走訪麥田村4個自然村上麥田、下麥田、蒿地嶺和曹家河的21戶村民群眾。走訪對象中既有貧困戶也有非貧困戶,有高齡老人還有危重病人。
跟記者聊起此次新春走訪的初衷,馬步正實話實說:“雖說麥田村已經在去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但如何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無疑是擺在面前的關鍵課題。我作為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于是我就想趁著春節期間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家過年的機會,與大家多坐在一起談談心聊聊天,聽聽大家對美好生活都有哪些向往和要求,同時對家鄉發展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在蒿地嶺村民小組長高進學家里,村里大小干部圍坐在馬步正周圍,共同謀劃商議脫貧后的發展大計。正所謂不破不立,大家對麥田村山坡溝壑多、大片農田少的村情現狀心知肚明,清楚光靠祖輩沿襲的玉米種植產業斷然無法收獲更大的經濟效益。
麥田村,呼喚新的經濟增長點。
事實上,在此次走訪摸底之前,馬步正就已經對麥田村脫貧后的可持續發展思路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和擘畫。他計劃在狠抓全村糧食生產之余,沿干旱河灘大力發展藥材種植業和菌草業并積極探索連翹、花椒、菌草、藥材等產業的高附加值深加工路徑。
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他自掏腰包北上南下,遍尋調產新項目。終于,他甄選出更符合麥田村實際的“綠洲一號”菌草業并啟動規模化試點。“今年預計要發展‘綠洲一號’100畝,這是實現麥田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之舉。”馬步正告訴記者。
而在本輪走訪調研中,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產業脫貧的訴求,無疑更堅定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麥田村的明天定會更加美好。
記者 王小庚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