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貧困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來自哪里?來自一項一項讓群眾能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來自各項幫扶政策措施項目落地、落實、落細。
數據最有說服力:“十三五”期間,我市規劃對49555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255人,同步搬遷人口8300人,規劃建設376個集中安置點,對299個深度貧困村實施整體搬遷。截至目前,全市49555人全部搬遷入住或已具備入住條件。
臨汾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整村搬遷是解決深度貧困的有效辦法。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全市上下擰成一股勁,緊盯建設任務,嚴把脫貧時限,拿出最硬措施、最實招數,精心組織,市、縣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保質量抓進度,扶貧干部下沉一線搞服務、解難題,繪就了一幅幅搬遷扶貧奔小康的美好圖景。
惠民工程 莊戶人離開了“窮窩窩”
3月18日,吉縣屯里鎮太度村村民王紅霞正準備到地里幫母親干活。她就讀于晉中衛校,因受疫情影響,只能上網課,課余時間想幫母親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她向記者介紹,從原來山溝溝里搬出來的時候,她剛剛初中畢業,現如今居住條件好了,交通方便了,家里人不僅可以干農活,還能到城里打工掙錢。
2015年到太度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郭東科感慨道,搬遷不僅僅改變了貧困戶的居住環境,還帶來就學、就業、就醫等方面的便利,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從前背靠懸臂山,交通出行多不便。打雷下雨提心膽,驚怕土窯變危窯。”“如今住進新房子,日子越過越舒坦。房前光伏屋后田,收益分紅穩保險。”這是搬遷前后貧困老百姓生活的鮮明對比。屯里鎮宣傳員陳虹宏用“易地搬遷果真好,掙錢也在眼跟前。感謝國家好政策,咱都擼袖加油干。”道出了惠民政策帶來的好處,表達了大家伙兒的感激之情和奮進之力。
“十三五”期間,吉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80戶9376人,現已全部實現搬遷入住和舊房拆除騰退。他們結合村容村貌改善和鄉村環境衛生整治,持續做好配套設施完善,各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均已完成,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三通”標準和綠化、亮化、美化。目前,所有建檔立卡人口實現了住房安全有保障。
挪出“窮窩窩”的搬遷戶緊抓蘋果主導產業,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發展壯大特色種養產業規模,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增收新的增長點。
我市近年來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第一民生工程,精準施策,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眾多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后續扶持 搬遷戶吃下了“定心丸”
4月9日上午,在汾西縣府底小區便民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59歲的保潔員程風林,他是易地扶貧搬遷的直接受益者,見證了這些年鄉親們的生活變遷。他告訴記者:“自從邢家要鄉村民搬到府底小區生活后,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上廁所有馬桶,告別了村里的旱廁;冬天取暖用的是地暖,再也不用煙熏火燎的用爐子生火取暖;小區門口通了公交,出門很方便;以前在村里買不到的東西,現在樓下的超市都能買到,我和老伴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廣大搬遷戶的心聲。
府底小區便民服務中心主任任紅建介紹,府底小區是“十三五”期間汾西縣脫貧攻堅移民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2016年5月開工建設,2019年10月竣工建成,集中安置了勍香鎮、對竹鎮、佃坪鄉、邢家要鄉4個鄉鎮、54個自然村的搬遷戶2156戶、6430人,其中貧困戶4060人。小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極為便利、環境優美宜居。規劃建設三種戶型的六層磚混結構單元樓39棟、1680套;設置建設物業管理用房、黨群服務中心、購物中心、廣場、幼兒園等功能設施,配套完善附屬設施,同步完成水、電、暖、網等基礎設施。
為了讓貧困戶、搬遷戶真正“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汾西縣多措并舉,多方施力,多渠道統籌就業安置。針對府底社區年齡為50歲至70歲的貧困戶,該縣統籌安排376人從事環衛保潔工作,除了給予勞動報酬外,還給每人購買了100元的意外險。同時,針對身體健康、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搬遷戶,該縣依托其亞鋁業、萬象物流、洪昌肉雞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持續推進搬遷群眾的就業幫扶工作,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強化“訂單、定向、定崗”培訓,針對性地為企業輸送勞動力,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員就業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搬遷,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我市堅持把脫貧目標貫穿于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過程,從規劃制定、安置點的選擇、建房標準的控制到后續扶持舉措全面聚焦脫貧,實現了搬遷與就業結合,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
“六環”聯動 巧打脫貧搬遷“組合拳”
市委、市政府緊扣“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新區安置配套、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產業就業保障和社區治理跟進”六個環節,強化“六環”聯動,周密部署,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在確定搬遷對象上,我市將居住土窯洞的農戶,無房戶,無安全住房、無勞動能力、無自籌能力的“三無人員”,優先作為搬遷對象,376個集中安置點安置房均已竣工,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與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部配套到位,解決了搬遷戶住房保障問題;通過易地搬遷,部分搬遷戶安置在城鎮或中心村,極大改善了生產、生活、發展條件;對299個深度貧困自然村實施了整體搬遷,涉及7200戶2.2萬人,使搬遷群眾享受到了便利的公共服務;對145個易發病村的1641戶4018人實施了易地搬遷,有效解決了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的危害;采取“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原則對遷出區進行復墾復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體系逐步完善,有效保護了遷出區生態環境。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完勝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之年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市全面落實國家、省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緊扣全市脫貧攻堅“交好一本總賬,突出三大重點,抓好六項工作,打造三大亮點”的工作思路,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記者 賈曉梅 范韶華 王德政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