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在隰縣,無數社區工作者每天為疫情防控忙碌著。在這個最“前沿”陣地上,社區工作者、黨員和志愿者組成的七色服務隊筑起了防控大網,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守護家園,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記者日前見到隰縣社區大黨委書記宋曉亮時,雙眼布滿血絲的他仍舊牽掛著每項工作。
白天在各個防控點巡邏,晚上還得整理相關數據,分析疫情防控形勢,宋曉亮一直沒能好好休息。“這就是我晚上休息的地方,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后,我就把洗漱用品帶到了辦公室。”宋曉亮指著辦公室的一張床說,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他早就在辦公室“安了家”。
宋曉亮確實沒法好好休息,全縣3個社區,一共有150多個小區、10余個平房區、居民逾5萬人。疫情發生后,信息排查工作至關重要,迅速、準確地摸清底數,才能更有效地開展防控工作。宋曉亮帶領社區幾十名同事一直奮戰在防控一線,忙到無暇吃飯,甚至顧不上害怕。
“我是黨員,關鍵時刻必須沖在前。”宋曉亮說,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阻擊戰中,社區一線工作人員全員無休,跟群眾一道共克時艱。“辛苦了,你們要做好防護措施,千萬注意安全。”“我們會自覺在家里,請你們放心。”他們的付出,在居民一句句溫暖的話語中得到肯定。
“排查工作任務艱巨,人手卻太少了。在這個時候我們的七色服務隊就發揮了作用,在‘三報到’活動開展后,到社區報到的單位被編入了紅色黨員先鋒隊,這樣防控工作的隊伍才壯大起來,我也可以稍微松口氣。”宋曉亮所說的“三報到”活動是職能部門向社區大黨委報到、駐區單位向社區大支部報到和黨員向小區臨時黨支部報到。
集結號吹響后,社區大黨委將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進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編入紅色黨員先鋒隊,共設立了85個社區臨時黨支部,劃分了150個社區疫情防控站點,由85個機關單位負責包聯,構建起“社區大黨委—臨時黨支部—樓宇黨小組—黨員聯戶區”縱向紅色網格。
“有居民舉報,有人在小區辦白事,你看怎么處理。”“好的,我們馬上過去。”社區包聯單位負責人黃月成接到電話后,立刻聯系宋曉亮,一行人迅速趕到現場。“在這個時期辦事是最危險的,可居民傳統習俗卻沒法禁止。”在宋曉亮苦口婆心勸說下,涉事居民同意嚴格按照要求辦,將辦事區域與居民生活區隔離開來。在社區工作人員全程監督下,白事得到從快從簡辦理。
這樣的信息匯報每天都有,社區紅色網格的建立,讓信息排查工作快速完成,無數工作人員舍小家顧大家,敢于擔當、主動作為,織起了一張社區疫情防控的大網。
為守好社區疫情防控這“第一道防線”,社區大黨委發動轄區黨員干部、網格長、物管、門衛等力量,并對前來報到的職能部門工作力量進行有效整合,成立了93支志愿服務隊,推出紅色“329”防疫宣傳、金色企業愛心接力、紫色文體線上助威等特色防控措施。橫向互聯、縱向互動的模式實現了疫情防控工作無縫隙全覆蓋,讓紅色防線匯聚成面,覆蓋了社區的每個角落。
堆金社區網格長李麗一直堅守在棚戶區一處勸返點,在開展工作的同時,她用一次次暖心小事溫暖了疫情當中的人心。“有一個孩子,近期需要在家上網課,但是他的父母在外工作,家里老人沒有智能手機,我就讓孩子到勸返點來,一邊讓他用我的手機上課,一邊由我負責把作業發給老師。”李麗說,給居民倒垃圾、當代購員等社區工作雖然繁瑣,卻也是黨員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在這場疫情防控大戰中,隰縣社區七色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填補了社區服務的空缺,紅色黨員先鋒隊點亮了社區網格,橙色關愛服務隊成了宣傳好手,金色創業隊接力抗疫不計報酬,青和藍服務隊守護家園安全……志愿者們所代表的七色服務采取多方發力的模式,為疫情防控鋪開了大網,筑起了一道道“防護墻”。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