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名醫就是軟實力。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衛健委的堅強領導下,臨汾市中心醫院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大力實施“培養名醫、創建名科、打造名院”品牌建設工程,于2016年評選出第一屆“十大名醫”,今年7月8日又啟動了第二屆名醫評選工作,目前評選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了充分發揮名醫典型引領作用,集中展示學科優勢和名醫風采,本刊即日起開設《臨汾市中心醫院名醫風采錄》欄目,對評選出的兩屆“十大名醫”進行陸續展示。
范甲卯,臨汾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心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山西醫科大學教授,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核查專家,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基層委員會委員,省醫師協會基層心血管病委員會副主委,省醫師協會房顫專業委員會副主委,省醫學會心身醫學心血管病學組副組長。獲山西省心電生理起搏專業杰出成就獎、山西省胸痛中心建設杰出貢獻專家、“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等榮譽。
專業特長:全市最早進行心臟冠脈介入、起搏器植入術的專家,擅長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介入治療。
臨汾新聞網訊 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的完美詮釋在醫院、在心血管內科。
每到周二這天,市中心醫院門診2樓心血管內科(以下簡稱心內科)第9診室外總會排起長隊。有從外地慕名而來的、有來復查的,“找范院長”是大家的共識。
“范院長”其名范甲卯,是我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心臟中心主任,他還是山西醫科大學教授。副院長、主任、教授……這許多頭銜中,范甲卯還是喜歡大家稱他為“醫生”。
原因很簡單,生而為醫,就要為“生”而“醫”,說來說去,都繞不開“醫生”這兩個字。順著時間軸回望,從1983年19歲從醫以來,范甲卯用很多“第一次”填補了我市心血管疾病治療技術的空白。
2002年3月23日,我市開展了第一例冠狀動脈造影與介入治療,手術日期范甲卯至今都記得。“醫學是不斷發展進步的,我們醫院有能力引進新技術其實對患者來說是很受益的。當時怎么能讓手術成功不是難題,難的是如何讓患者配合。”患者不愿意接受新的治療方案,范甲卯很理解,“新東西誰能馬上接受?”
不接受,范甲卯就想辦法讓患者接受。
“第一天,我先和患者普及知識,告訴他們這項新技術的原理是什么,手術具體過程以及術后需要注意什么。第二天,又告訴他們,我會把太原的治療團隊原班請過來。”范甲卯的耐心解釋打消了患者的顧慮,終于換來一句,“我們相信你!”
思想顧慮消除了,經濟包袱也得幫著“卸”下來。范甲卯又四處協調,最后為接受介入治療的3位患者免去了醫療費。
后來,范甲卯做介入手術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受益患者也越來越多,這也讓他憶起曾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進修時遇到的一位患者。“那位患者一直被多家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在做了造影后發現她并不是冠心病。”這讓范甲卯對冠狀動脈造影與介入治療有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早日把這項技術帶回臨汾。
怎么帶?“別人下班休息,我不休息。”在范甲卯看來,任何疾病都不是單發的,新技術的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他就利用休息時間去其他科室學習,積累更多醫學知識,為回到臨汾開展新技術增添籌碼和信心。
“造影診斷冠心病是醫學界公認的‘金標準’,那次手術讓我們告別了過去單純依靠心電圖、病史和聽診來診斷冠心病的方法。”談及這項新技術成功開展是否為他帶來了喜悅,范甲卯坦言,“醫學的發展永無止境,永遠有新技術等待著醫生去探索。”的確,醫者仁心,能給范甲卯帶來喜悅的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通過新技術受益患者的日益康健。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是目前心臟血管疾病臨床應用比較廣泛而有效的機械輔助循環方法之一。我市第一例用這個方法救治重癥冠心病的手術就是范甲卯做的。
“那位患者80多歲,送到醫院時發生心源性休克,情況十分危險。”范甲卯分析,這種情況必須馬上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從腿部插入導管逆向而上,把內徑約3厘米的球囊放進主動脈內,從而達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這個過程需要反搏主機參數和患者心臟參數一致,而現實情況是,新購置回來的反搏主機還沒有安裝調試過,怎么辦?
患者的危急病情沒有給范甲卯留下一絲猶豫和思考的時間,他先和生產反搏主機的廠家取得聯系,對儀器進行安裝調試,隨后又撥通專家的電話,尋求術中指導。“完全是盲插,導管在身體的主動脈里面,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手術風險還是很大的。”大概十幾分鐘時間,范甲卯成功把球囊放進了患者的主動脈內,大家激動地叫著“手術成功了!”而范甲卯卻囑咐大家不能掉以輕心,“只是放上了而已,必須讓它參數合理,不出現并發癥,這才算是真正成功。”
醫之臨病,勝于臨敵。為了一句“穩住”,范甲卯一直守到半夜,腦海中反復思考三個問題,“出血怎么辦?長血栓怎么辦?怎樣照顧患者才能讓球囊真正發揮作用?”后來,經過范甲卯和心內科醫護人員的精心守護,患者的血壓心律越來越穩定,呼吸逐漸平穩,肢端逐漸紅潤,心臟跳動次數和球囊收縮次數的比率從1:1到2:1再到4:1,患者的病情終于好轉,心臟功能逐漸恢復,這才宣告了手術成功,范甲卯的心才真正踏實下來。
跟心臟沾邊,心內科是距離死亡最近的“戰場”。在這里,危重病人多、病情復雜程度高、病情變化快……生命在這里是“未知數”,為了能夠與死神在心臟這個生命最脆弱的地方博弈,范甲卯早已種下“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
2011年,一位52歲的男性患者輾轉來到市中心醫院,指名要找“范醫生”。接診護士看到他臉色發白,帶他在急診室做了心電圖,初步判斷為冠心性不穩定心絞痛,便護送他到CUU病房。患者剛坐到床上,突然開始室顫,失去意識,范甲卯立即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
“按壓的時候心臟有反應,不壓心電圖幾乎就是一條直線。上一秒給你希望,下一秒又讓失望。”范甲卯和其他十幾個同事輪流按壓,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過去了,情況絲毫沒有好轉,但大家沒有放棄,按壓——用藥——按壓——用藥,終于,兩個小時后,心電圖出現令人興奮的波動,患者被搶救過來了,大家別提多高興了。
你若以“心”相托,我必全心赴救!
砰、砰、砰……一顆活力十足的心臟,它不分晝夜、不知疲倦、不停跳動,只為維系生命。
忙、忙、忙……一個從不言放棄的護“心”人,他不分晝夜、不停前進,只為不斷接軌先進醫療理念和先進技術,分秒必爭救治“心”病患者。
1992年開展心肌梗死溶栓治療;1995年引進心臟起搏器植入技術;2002年完成我市第一例冠狀動脈造影與介入治療;2005年開展我市第一例先天性心臟病封堵治療術;2012年,血管內超聲檢查;2014年開展我市第一例冠狀動脈內旋磨技術;2016年獨立采用逆行導絲技術開通慢性血管閉塞病變……
時間就是生命,所以范甲卯曾一天站在手術臺旁,救回3位心梗患者;曾帶領他的團隊成功搶救9名心臟停搏患者,創造了一個奇跡;
時間就是生命,所以他曾一天守在門診室里,接診60位患者。
時間就是生命,所以他步履不停,創造了多個“第一次”,用精湛的醫術為無數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記者 荀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