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4月13日,山西古縣蘭花寶欣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口通道處,一位“礦工”拿著通行證從此處驗證通過。
“嘟!”一聲刺耳的警報聲后,通道處的顯示屏上,顯示出“信息與資料不符”的警告語,沒有抬桿放行。
這位“礦工”有點不甘心,又一次拿著通行證從此處驗證通過。
“嘟!”又一聲刺耳警報,欄桿依舊沒有抬起。
“這就是我們煤礦現在正在調試的礦井智能化設備中的通行驗證系統,每一個礦工都會把個人的照片信息輸入到系統中,同時,還需要辦理一張帶有信息芯片的通行證,不管是下礦作業還是出礦下班,只要從此處通過,如果發現通行證芯片里的信息和人臉不符,就不會放行……”原來,這位“礦工”是市安委會第十二檢查組的執法人員,當天上午,他們在對該煤礦企業進行安全檢查時,重點對該礦剛剛調試安裝的智能化設備進行安全檢驗。
“每次下井作業的人數有限,該多少人,這套設備就放行多少人,誰下去了,誰回來了,電子記錄一目了然。”該企業負責人說,建設智能化礦井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科技興安”,從源頭上確保安全生產。
近年來,我市煤礦行業大力發展“智能化”,在礦山開發、礦井建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力量。目前,部分煤礦企業已經在這條“智能化”的道路上有所收獲,嘗到了“科技興安”的好處和甜頭。
“不過,科技再發達,如果執行的人沒有把安全生產這根弦繃緊,就還是會出現問題,隱患也會隨時出現。”檢查組執法人員在做完檢驗后,明確指出,“科技興安”只是一種技術手段,企業想要一直保持安全生產,關鍵還要看制度的執行和落實。
在當天的檢查中,執法人員在該煤礦企業的調度車間內,發現一臺顯示著“通風機在線監測系統”中的幾組數據有問題,立刻要求企業技術人員現場解釋。“兩組壓力值的數據明顯不對,是系統發生問題了?還是現在正在出現問題?”執法人員問。
“通風設備運行良好,是我們統計數據的設備接錯線了……”企業技術人員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
“設備是死的,技術也是靠人才能發揮作用,如果人沒有把安全當回事,再好的技術和科技都不管用。”執法人員要求企業立刻整改。
當天檢查中,執法人員還就企業杜絕“三違”情況進行了重點檢查。在該企業一處存放物資的車間內,執法人員先檢查了車間內張貼的安全警示牌,隨后又喊來一名現場作業的工人進行了詢問。
“你們的日常作業有沒有標準化流程要求?如果你們的主管違章指揮,要求你們違章作業,你們會不會順從?”執法人員仔細問。
“作業流程都在墻上掛著,一般我們不敢也不會違章作業,因為不安全。”該工人回答。
“對啦!你有這樣的覺悟就很好,要記住,你們的勞動受到法律保護,如果遇到違章指揮要求你們違章作業可以舉報!”執法人員滿意地說。
當天下午,在完成對該煤礦企業的檢查后,檢查組立即召開了情況通報會,將發現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并下達了整改意見,要求地方相關部門監督完成。“希望企業還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在大力發展‘智能化’的同時,不忘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要敢于與違章行為作斗爭,努力實現安全有保障、企業無違章和身邊無事故這三個目的。”檢查組負責人說。
記者 楊全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