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南莊—閣底段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隰縣23萬畝玉露香梨圓了貧困群眾“小康夢”。
襄汾縣舉辦的山西“晉襄酥”燒餅創業技能大賽。
大寧縣曲峨鎮白村“購買式造林”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近年來,臨汾市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扛牢攻堅責任,落實精準方略,下足繡花功夫,2020年底如期實現10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個非貧困縣整體脫貧,66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臨汾是全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攻堅期全市17個縣(市、區)中有10個貧困縣,全部位于呂梁山、燕山—太行山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其中有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個省級貧困縣。7個非貧困縣都有扶貧任務,永和、大寧兩縣為省級深度貧困縣。
脫貧攻堅,關鍵在黨。臨汾市委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四級書記抓脫貧”,實行脫貧攻堅“雙組長”負責制,創新構建脫貧攻堅目標責任和工作落實兩大體系。2018年2月到2020年底,每縣召開脫貧攻堅周例會140余次,縣委書記、縣長主持,解決問題,推進工作。
臨汾市委堅持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集中精銳力量投向脫貧攻堅第一線。全市先后選派第一書記5批次、2151人次,駐村工作隊員7942人次駐村幫扶;在全省率先研發了干部駐村幫扶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干部駐村幫扶精準管理;大力實施“強書記”工程,在全省率先開展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返鄉進村任職行動,從市縣鄉機關選派712名干部到381個行政村任職,有效提升了農村黨組織戰斗力,鮮紅的黨旗在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
在各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一線廣大黨員干部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他們都為自己的辛勤付出而驕傲,也為經歷了這場偉大的歷史進程而自豪。
發展產業扶貧,為群眾穩定脫貧提供基本保障
臨汾市集中力量解決貧困群眾基本民生需求,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類型施策,發揮產業扶貧造血功能,做好繡花功夫,助力拔窮根。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臨汾市大力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格局效益凸顯。產業扶貧帶動貧困人口26.7萬人,占到貧困人口總數的98.6%以上。吉縣蘋果、隰縣梨產業均實現了“五個80%”,即面積占到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專業村占到行政村的80%以上,果農占到農民的80%以上,果農人均果品收入占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貧困群眾依靠果業脫貧的達80%以上。
臨汾市大力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六個十”工程,組織“訂單式”“菜單式”“項目制”培訓,打造“臨汾技工”勞務品牌,累計培訓貧困群眾20.2萬人次,貧困群眾持證率達到44.57%。襄汾晉襄酥燒餅、浮山廚師、蒲縣柳編、曲沃手工編織、華翔工匠等勞務品牌叫響全國。
2020年,為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臨汾市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奮力向脫貧攻堅最后勝利沖刺。全市貧困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18.7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7.45%降為零,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0005元增長到2020年的13782元,增長37.8%。
破解發展難題,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幸福生活之花
為了實現省委提出的“在一個戰場上打贏脫貧攻堅、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的目標,大寧縣委先行先試,實施“購買式造林”改革,組建貧困戶占到80%的造林專業合作社37個,完成造林21.7萬畝,帶動1.7萬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了生態扶貧綠富雙贏。
臨汾市大力推行大寧經驗,實施生態扶貧“五個一批”工程,10個貧困縣成立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220個,貧困社員占社員總數的71.7%,貧困護林員占管護員總數的62.3%,黃土地迸發出新的活力和希望。
光伏扶貧點亮貧困人口新生活。臨汾市以超常規力度推進光伏扶貧,5年來光伏扶貧項目總投資34.6億元,實現貧困村光伏扶貧村級電站全覆蓋,其光伏扶貧模式被原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新時期實施精準扶貧的“十大工程”之一并在全國推廣。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縱深推進,貧困地區的最后堡壘被全部攻克,脫貧地區山鄉巨變。全市建設“四好農村路”9800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隰縣被評定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健康扶貧工作獲得全國表彰。永和縣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南莊—閣底段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臨汾市廣大干部群眾繼續發揚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力爭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亮點】
選派“領頭羊” 村村新氣象
永和縣城關第二小學副校長張樂被組織選派到岔口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為主抓手,將村集體的11座蔬菜大棚和10間門面房對外租賃,租金80%用于扶持貧困戶,20%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
去年4月,臨汾市在全省率先選派712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到村任職,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幫助完善鄉村治理,為脫貧攻堅決戰完勝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針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書記“無人可選、有人難選”的問題,臨汾市堅持因村設崗、因村派人、用其所長的原則,選派黨群部門干部進“弱”村,幫助整頓班子;選派政法部門干部進“亂”村,幫助化解矛盾;選派經濟、涉農部門干部進“窮”村,幫助壯大特色產業,努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選派干部以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斗志,奔赴農村第一線建功立業、鍛煉成長。蒲縣喬家灣鄉中心校校長喬保平,2018年5月擔任喬家灣鄉井上村第一書記;去年4月響應組織號召,到古縣鄉文城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他每到一個村,都埋頭為群眾辦實事,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去年9月在山西省農村黨員干部“雙帶”專題培訓班創業大賽中榮獲優秀獎。
安澤飛嶺村變為“蒹葭鄉居”
飛嶺村位于安澤縣城北7.5公里處,依山傍水,總面積9.8平方公里,曾是當地貧困村。2017年,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飛嶺村把目光投向當地的山水資源,在完整保留村莊的原始美、自然美、生態美的基礎上,傾力營造充溢“田園氣質”的鄉村景觀,打造出“蒹葭鄉居”民宿等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村。
“蒹葭鄉居”民宿由國際知名設計師改建8座閑置農家院,每個院子名字都取自《詩經》中的植物:蓼藍、卷耳、木槿、甘棠等,建筑外觀保存了古村的原始血脈,室內空間與宅院環境增加了現代設計語言,植入裝置藝術,有的有星空影院、有的能戶外燒烤、有的有小酒館、咖啡館等,形成了山西罕有的村落庭院民宿群。在這里,游客遠離城市喧囂,可以完全放松下來,喝酒吟詩、聽雨夜讀……2019年以來,該村每年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
旅游業帶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目前從事餐飲、住宿等旅游服務業的村民超過200人,接近全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5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103萬元。
目前,飛嶺村已初步形成集種植、養殖、休閑、觀光、民宿、餐飲一條龍的產業鏈,一年四季,成批的游客在這里望山看水、體驗鄉村慢生活。
【脫貧故事】
他不辭辛勞換來百姓好日子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汾西縣副縣長王紅林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領獎臺上,手捧榮譽證書的王紅林面色憔悴。很多人不知道,此時的他已被診斷出“急性白血病”,正在北京住院治療。
2016年8月,王紅林擔任汾西縣副縣長,分管扶貧工作。出身農家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父老鄉親摘掉窮帽子。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他常常宵衣旰食,逐條研究各項扶貧政策,深入山莊窩鋪解決群眾困難。
2018年夏天,一場暴雨沖刷,讓邢家要鄉大吉利村李元平家一孔土窯洞塌了一半。王紅林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讓李元平搬走。因患股骨頭壞死而致貧的李元平說:“搬到哪?”王紅林說:“你不要發愁,出了山,一定想法子給你安置好!”縣里建設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府底小區,王紅林擔任小區建設指揮長。他始終把李元平的事放在心上,小區建成后安置了2040戶6258人,李元平也搬進這個小區,住上了樓房。
王紅林始終對黨、對人民懷著感恩、報恩之心,心里時刻牽掛著困難群眾??h上玉露香梨精品示范園區建成后,他提出“優先保證貧困戶入園勞動”;他幫助洪昌公司建成了養殖場,提出的條件卻是“招工優先本地貧困戶,優先收購貧困戶的肉雞和輔料”。
4年來,王紅林跑遍了全縣所有貧困村和所有扶貧項目,與全縣干部群眾一道,打了一場又一場硬仗,老百姓親切地稱他“扶貧縣長”。2020年2月27日,汾西縣退出貧困縣。
2020年8月19日,王紅林因積勞成疾,病倒在工作崗位上。
讓貧困群眾在造林增綠中富起來
2016年7月,王金龍擔任大寧縣委書記。他在調研時發現,農村的造林、水利、道路等小型公共工程,大多數村民都能干卻沒資質干。
面對脆弱的生態和深度貧困現狀,為了實現省委提出的“在一個戰場上打贏脫貧攻堅、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的目標,王金龍決定在全縣農村推行“購買式造林”改革。
大寧縣“購買式造林”改革,首先從確定實施主體開始。該縣成立了生態扶貧工作領導組,認真研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2017年初在全縣組建了37個造林專業合作社作為實施主體,為農民參與造林享受造林紅利搭起了平臺??h生態扶貧工作領導組出臺了《生態扶貧實施意見》《購買式造林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購買式造林管理辦法》等10個制度辦法,加強項目管理,強化資金支付全過程監督。
今年2月,當選臨汾市政協副主席的王金龍說,“購買式造林”是指根據縣政府規劃,由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體的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經過競價和議標,與鄉鎮政府簽訂購買合同,自主投資投勞造林。當年驗收合格政府支付工程款30%,第三年驗收合格后支付余款。這項改革賦予了貧困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權利,建立了全新的生產關系,并且有效解決了“多年造林不見林”的問題。
大寧縣“購買式造林”改革,讓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貧困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務工脫貧。2020年2月大寧退出貧困縣,大寧縣生態扶貧工作領導組先后榮獲山西省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本版文字:李宏偉 郭玉琴 張志剛 趙景華
本版圖片:焦玉龍 楊俊唐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