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2月20日,堯都區西街復興社區熱鬧非凡,一場以“家”為主題的心理輔導活動正在這里進行。
在互動游戲“你來比我來猜”環節,當第一個人看過“人山人?!边@個成語的提示板后,他開始通過肢體動作傳達給下一個人,直至第八個人給出答案卻變成了“風平浪靜”,其實,當八個人依次回答時,答案五花八門,整個過程歡聲笑語不斷。參加游戲的人因為不能表達,看到下一個表演的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思去演示時,也只能在心里干著急。觀看的居民被錯誤百出的傳遞環節逗得笑出眼淚的同時,也為他們暗暗捏一把汗。
這是一場游戲,更是一堂深刻的家庭教育課程,這也正像極了很多有矛盾的家庭平時的溝通方式。
“你總覺得家人應該知道你的想法,殊不知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所以能坦誠溝通很重要。”心理咨詢師王璐從溝通目的、溝通模式、溝通技巧方面進行了深入剖析,讓居民懂得去傾聽他人需求、正確表達自我需求,讓社區居民深層次的理解“情、愛、家”的意義,知道只有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心情愉悅輕松,家庭事業才會順風順水。
活動中,律師周勇從專業角度解讀了民法典中和新婚姻法中的重大變化,從“法”的角度去解讀居民在家中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醫生姜雅華為居民分享了中醫養“心”秘訣……
此次“心理健康講座進社區”活動在掌聲中圓滿結束,不僅充實了社區居民的生活,也為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搭建了一個現場互動、溫馨服務的平臺,對日常心理保健和家庭和諧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使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社區治理是市域社會治理的單元格。西街復興社區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小區22個,社區居民5000余戶,常住人口16000余人,社區居民多樣化、細小瑣碎需求多。家事、情感、鄰里糾紛難以預測,化解不及時易使矛盾升級,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這些矛盾要想化解,必須從源頭上預防,抓早、抓小、抓苗頭。為此,近年來復興社區通過積極探索“社區+心理服務”模式打造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推動心理健康服務生活化。成立的“社區學堂”,從法律、心理、中醫、國學、親子教育等方面提升社區居民心理建設,通過現場咨詢、心理體驗活動、資料宣傳等方式,隨時傾聽群眾的煩“心”事、幫助解決群眾“心”中瑣碎事、為群眾提供更加貼“心”的心理服務、更加細致的“心”理關愛,將科學的心理輔導內容和有效方式送到家庭和社區中去,將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消除在最小單元內,有效化解了居民的心理危機,消除了風險隱患,促進了家庭與社會和諧。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是講愛的地方,現在我們家才真的像個家了?!鄙鐓^60多歲的李阿姨通過心理咨詢,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相處,現在家庭關系更和睦了。
“居民笑了、心順了、氣消了,心態自然也就陽光了,很多家事、難事也就好協調了,現在社區里婆媳、夫妻、親子、鄰里之間的矛盾明顯變少了,關系也更和諧了?!秉h支部書記張攀表示,社區通過開展心理服務活動,不僅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服務效果,同時解決了一些用社區工作方法無法解決的居民情緒、情感和溝通問題。
如今,西街復興社區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儼然已經成為社區治理中的“心”工具、“軟”鏈接、“硬”實力,讓居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 閆晏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