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實現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推動轉型升級,人才是引擎。
省校合作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簽約合作項目105項,其中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10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20項;達成合作意向項目79項,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5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21項……這一組組數據正是我市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體現。
我市積極依托高校人才資源、科技成果富集優勢,結合科技區位、資源、產業、環境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深化省校科技合作,與高校共建“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通過打造科技工作“2個基地”,建設一批省校合作示范點、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打造一批創新平臺、落地一批科技產業項目,為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
高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
空有“十八般武藝”,卻難以大展拳腳,這是許多高校科研人員面臨的“科研成果轉化難”的現實境地;渴望最前沿科技成果,卻囿于人才匱乏,這是橫亙在高新技術企業面前的一座大山。
“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建設就像一場‘及時雨’,解決了高校和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山西建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國朋說,“與高校開展合作,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做的事情。為深化省校合作,山西省將與高校共建‘12大基地’,這為我們提供了更明確、更精準的方向。”
“我們與西安理工大學進行了共晶石墨鋼對RV減速器核心零件的適用性研究,其內容主要是研究開發了一種共晶石墨鋼來代替RV減速器核心零件,解決了原來材質容易磨損失效的問題,成本低、效果好,‘卡脖子’問題迎刃而解。”山西建邦集團研發中心主任張紅旭介紹,“這個問題的解決為我們產品的轉型升級、產品產業鏈的延伸提供了無限可能。”
一直以來,山西建邦集團高度重視人才、尊重人才,與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長期合作,共同推進技術和產品研發工作。目前,該企業與太原科技大學合作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在推進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資源共享等方面實現合作共贏和協同發展,積極探索人才、信息、技術等領域資源共享的新渠道和新模式,推動創新要素有效匯聚;與德國巴登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培養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與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對企業員工進行繼續教育,提高基層員工素質及技能水平;與神華新疆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天易礦山巖層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開發了1000MPa級超高強、抗腐蝕、高延伸率的錨桿鋼,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深化省校合作可以打破信息壁壘,更快更準找到契合點。企業與高校各得所需,合作方能行穩致遠。”王國朋說,“深化省校合作,讓更多高校院所人才為我所用,是一條投入小、見效快的捷徑。但是,吸引人才不僅要在科研項目經費、住房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便利,而且還要符合地區實際,尊重人才自身需求,做到人崗適宜。”
期待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不久前,山西華翔集團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達成合作,雙方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鑄造批量生產,使3D打印走進鑄造生產車間,目前3D打印設備已成為全國鑄造行業領域內的前沿技術。
“通過這次轉化,我們希望能與高校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系。”華翔集團人力資源總監王歡坦言自己對人才的渴求,“我更希望我們的合作模式是一個完整的閉環。”
王歡簡單闡述了她理想中的閉環狀態,首先,高校學子要有一個機會能參與到企業的工作中,對產品的生產過程、企業的科研成就以及企業文化等方方面面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我們很歡迎高校學子深入企業的工作中,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高校人才能進一步了解企業,企業能了解人才的需求,這是一個雙向了解、雙向奔赴的過程。”王歡說,“我們作為企業當然也要有所作為,比如為高校人才創造一對一的教育教學機會,讓老師傅手把手帶人才,讓人才在企業中真正實現自身的成長。”在完成雙向了解之后,有意向的合作高校可以與企業合作成立“企業班”,這樣,王歡所期待的人才培養閉環就能形成了。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競爭是最具全局影響力的競爭。王歡說,華翔集團視人才為企業最核心的資源,并把“以人為本”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深化省校合作,將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產生1+1>2的效果,最終造福于社會、回報于社會,產生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共赴一場合作共贏的盛宴
“深化省校合作,為我市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為優秀科技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李瑞芹對省校合作充滿期待,“我希望在平臺建設、項目推進、成果轉化、人才引育等方面,拓展合作深度,提升合作水平,促進互利共贏。”
如今,李瑞芹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實現。
——侯馬湯榮機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開發新型復合制動鼓的工藝設計、復合界面控制及短流程制造技術;
——鄉寧華廷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與廈門大學信息學院達成共建鄉寧紫砂陶文化計算研究院合作意向;
——翼城春雷銅材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簽訂框架協議共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合作研發銅鈦高強高彈合金產品,推動高性能合金科研延伸;
——古縣金谷煤業有限公司與中國礦業大學簽訂“金谷礦超長面‘采光留’一體化協調開采”技術開發合同,共建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曲沃縣山西農業大學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在智慧菜谷發展服務中心揭牌……
科技成果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尤其要形成規模效益,需要科技工作者與經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創造有利于成果轉化的環境條件,加快成果轉化的步伐,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熱點、重點問題作出貢獻。
人才聚,事業興。為實現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和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雙提升,我市與相關院校的多領域合作,切實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真正實現了合作共贏。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