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我市9月1日啟動“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采訪活動后,來自山西日報、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經濟日報、山西晚報、山西法制報、山西畫報、臨汾日報、臨汾廣播電視臺等省、市媒體的10余名記者利用3天的時間,走進鄉寧縣、吉縣基層一線,用筆端、鏡頭采擷第一手資料,詳細生動報道各級各部門凝心聚力為群眾辦實事的喜人成果。
產業興農笑開顏
在吉縣中垛鄉下柏房村,條條道路綿延整潔,路兩旁的農田里,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忙著將采摘的蘋果分揀、裝箱,多名果商也將運輸車開到了田間地頭,準備將蘋果裝車發往各地。這一場景也構成了初秋時節吉縣大地上的一幅生動畫卷。記者們不禁感慨:“蘋果豐收,富了農民,大家的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
村民們圍坐在堆成小山的蘋果旁,有序地把蘋果裝箱。“這車蘋果馬上裝完就要發走了,今年收成不錯,預計每畝地收入8000元左右。”村民賈吉榮原先有6畝地,在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年又承包了20余畝地。“不愁銷路,賣得好著哩!”話音未落,賈吉榮又忙著加入蘋果裝箱、搬運隊伍中……
鼓了腰包是眾多村民最直接的感受。在吉縣吉昌鎮上東村,有不少村民返鄉創業,這其中就有90后村民曹峰。他介紹:“以前在城里一直做餐飲行業,現在村里的發展環境好了,我就返鄉搞起了農家樂,收入很可觀。”
這些變化都得益于該村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活動中,該村通過發展農村經濟、改善人居環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目前,我們正穩步推進兒童樂園項目工程,為村里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時,村里還將發展美食一條街,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上東村黨支部書記薛文榮信心滿滿。
美麗鄉村入畫來
小環境、大民生。一條條通往家門口的柏油路、一個個有明確標識的分類垃圾桶,以及一排排整齊的景觀綠植,讓生活在農村的群眾直呼幸福感滿滿。
現在的鄉寧縣昌寧鎮龍鼻村,通過開展環境整治,村民們的居住環境、設施條件日趨完善。以前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的垃圾地,現在變成了盛開的一簇簇花叢,沁人心脾;以前光禿禿的墻壁,現在也畫上一幅幅反映新農村建設、謳歌幸福生活的彩繪,讓人眼前一亮。村民紛紛稱贊,現在農村的生活一點兒不比城里差,自來水入戶,柏油路直通家門口,出門就能感受到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這樣的日子很幸福。
和龍鼻村一樣幸福感滿滿的還有吉縣中垛鄉白額村村民。“出門就是小廣場,周末還能看電影,平時聚在一起跳跳廣場舞,村里大掃除還能‘掙積分當錢花’,這日子誰不羨慕呢?”說起白額村的變化,村民李立剛感慨萬千。在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該村通過實施“小積分”推動“大整治”行動,進一步提高了村民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村民踴躍參與,使農村環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誰看見地上有垃圾都會主動撿起來,不管有沒有積分獎勵,因為村里是咱共同的家,我們都要愛護它。”李立剛說。
聚齊民心謀發展
趙院村隸屬鄉寧縣西坡鎮,2014年,由6個自然村統一搬遷形成的趙院村,是一個集養老、醫療、學校以及企業于一體的新農村。
“我們村家家戶戶種植花椒,但有時天氣潮濕,采摘下的花椒需要及時烘干,村里就建起一個村集體花椒加工廠,積極為村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趙院村村委會主任師新澤說,“想要得到群眾的認可,就得將實事辦到老百姓心坎上。”在趙院村,村民都很放心地將自家農產品、手工產品放到“福貧紅”合作社統一進行展示、銷售,“村里帶著大家伙兒一起奔好日子,我們跟著干,放心!”村民任力馬信心十足。
此外,該村還建了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既能讓村民吃上新鮮的蔬菜,還能增加收入。“建蔬菜種植基地最初是為了解決村里人吃菜問題,現在不僅解決了大家吃菜問題,發展大棚蔬菜還成了增加村集體收入的一個產業。今后,我們將繼續發展壯大產業,帶動村民獲得更多的收入。”
漫步在吉縣吉昌鎮西關社區黨建文化廣場,長廊下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塊打牌、下棋,廣場上大人帶著小孩歡快的玩耍……定格這一幅幅美好的畫面,記者團成員不禁感嘆:“生活在這里的群眾,真幸福!”社區黨支部書記何建祥說:“今年,我們對文化廣場進行了擴建,并重新修建了村史文化長廊,讓老百姓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
通過對鄉寧縣、吉縣兩地的實地采訪,記者團成員們深切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帶給群眾的新變化。在下一階段的采訪中,他們將會繼續深入基層一線,向大家講述更多“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累累碩果。
記者 劉文軍 趙俊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