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時值盛夏,流金鑠石。走進堯都區賈得鄉北席村的葡萄種植園區,目之所及皆是一排排整齊有序、枝繁葉茂的葡萄樹。粗壯的葡萄藤在架子上攀爬,一串串青色的果實掛在藤條下,長勢甚是喜人。再有20多天,這些葡萄就到了收獲季,將給村民帶來不菲的收入。
北席葡萄,聞名遐邇。每到豐收時節,市區各大商超、市場以及大街小巷,“北席葡萄”的招牌隨處可見,是市民廣泛認可的“老字號”。
“葡萄園就是我們的金飯碗,我們北席葡萄的名號可響啦。”村民秦亞娟高興地說。這些年,她靠著6畝地的葡萄,年均收入達到9萬余元。
秦亞娟火紅的日子是北席村民依靠葡萄產業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北席村的葡萄產業持續火熱,村民致富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集體經濟壯大了,人居環境改善明顯。
北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彥富說:“北席村的葡萄種植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村里引進葡萄種植,初期種了100畝。但由于規模較小,技術不先進,‘北席葡萄’深藏閨中無人知。”
“要想讓全村都富起來,必須抱團發展。”2011年,趙彥富決心大力發展葡萄產業,讓小葡萄成為北席村壯大集體經濟、村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彼時,大家還沒有看到葡萄種植的前景,許多村民怕擔風險,不愿意參與進來。2012年,趙彥富召開“兩委”會,決定黨員干部先行先試,參與到葡萄種植中。同時,村里成立了洪富康綠色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依托“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通過統一供種、統一管理和統一銷售,全力打造“北席巨峰葡萄”品牌發展新模式。
該村黨支部每年組織最少3場技術培訓,給村民們集中傳授葡萄種植技術。村民秦亞娟說:“村里出資請來了專家手把手地教,村民不需要花一分錢,就能學習技術。葡萄園能夠豐收,多虧了當初黨支部組織的技術幫扶。”
村黨支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培養出了北席村的“土專家”,解決了村民在技術上的后顧之憂,為北席村高質量發展葡萄種植奠定了基礎。
從25年前的100畝到現在的2100畝,北席村的葡萄產業發展如火如荼。2019年,北席村舉辦第一屆葡萄采摘節,一舉叫響了“北席葡萄”的金招牌。
村集體與批發商簽訂了購銷協議,村民一不用擔心銷路問題,二不用擔心惡意砍價,實實在在吃上了“定心丸”。趙彥富自豪地說:“從種植技術到市場銷售,集體多操心,村民少操心。這不,7月底葡萄才能上市,現在就有批發商跟我們聯系訂購了。”
如今,北席村的2100畝葡萄真正成了集體收入和農民收入的“源頭活水”,每畝地能夠實現收益1.5萬余元。北席村的村民真正實現從“進城務工”到“回鄉務農”的轉變,從“地里刨食”到“地頭刨金”的升級。
“由村集體出面聘請農業專家,提供技術服務,保障產品質量,并統一銷售葡萄,省去了中間商的環節,形成產銷一體化,直接促進合作社增收。今年村集體收入將超過35萬元,實現村集體產業良性循環。”趙彥富說,“我們做大、做精、做強葡萄產業的信心更加堅定,一定要把優勢牌打好、把特色路走活。”
如今的北席村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集體經濟強,村民腰包鼓,人居環境美,大家的文明意識也隨著連年開展的“好家風評選”活動不斷提升。
“家和萬事興”“待人要真誠,孝道當竭力”……走進北席村,墻壁上一幅幅墻體畫內容精美、寓意深刻,更展示了北席村的精神風貌。北席村,真正迎來了鄉村振興的美麗蝶變。
記者 祁欣 實習生 馬欣怡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