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呂梁山上的鄉寧縣東廒村5800畝葡萄園綠波蕩漾,村民們頭戴帽子正在忙著為葡萄樹抹芽、定枝。山頂的戎子酒莊,花園亭臺、小橋流水,一景一物都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母親戎子曾在鄉寧境內用野生葡萄釀造美酒,故得名。
戎子酒莊董事長張文泉從辦公室大窗戶向外遠眺,滿目生機。回顧戎子酒莊的發展歷史,他心潮起伏。張文泉原來經營煤炭企業,2006年,借助煤礦整合契機,他果斷調整發展戰略,提出“鞏固煤化、進軍輕工業、培植區域新型產業”發展思路,投資15億元創建山西戎子酒莊有限公司,在當地率先探索工業反哺農業、帶領農民共同致富新路。
張文泉說,其實那幾年,山西大部分民營企業家就已經考慮企業轉型的問題,但轉什么、怎么轉卻困擾著很多人。
張文泉找到了方向,并堅持了下來。
“那時我就在想如何能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而不只是‘你家有大學生了,我幫著拿學費’這樣簡單的輸血式幫扶,轉型所選擇的行業一定要與提升農民造血功能結合在一起。”他回憶說。
張文泉開始帶領團隊,走訪了相關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查閱了當地歷史文化與農業資料,在多種作物種植模式間大量調研,反復篩選,最終決定以發展酒莊為核心,帶動農民種植葡萄。
企業決策者也不可能什么事都自己干,必須讓專業人員干專業的事。
張文泉至今還記得,當年他拜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原常務副院長沈忠勛時,年過六旬的沈忠勛連珠炮似的問了他三個問題:第一,你是搞煤礦的,想搞葡萄酒,知道什么叫葡萄酒嗎?第二,葡萄酒莊前期投入很大,你有多少資金?第三,很長一個過程可能都見不到收益,你耐得住寂寞嗎?
當時張文泉這么回答:“我不了解葡萄酒,我有一定的資金,我做酒用10年時間準備行嗎?”就是這一句話,改變了沈忠勛對張文泉的看法。
說歸說,一下子從“黑”轉“綠”,張文泉一點經驗也沒有。
“怎么辦?”
“好的葡萄酒是種出來的。”
這位從不服輸的漢子說:“哪怕從頭學起,我也立志要做一瓶世界好酒。”張文泉查閱了當地30年的氣象資料,和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多位專家合作,分析各個地塊的土層酸堿度及各種有機質,專家們一致認定鄉寧城北塬一帶是釀酒葡萄的黃金生長地帶。
釀酒講究“七分原料,三分工藝”。張文泉說:“告別煤焦鐵,走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除了為產業長遠發展考慮,我還有一個心思,讓鄉親們也告別傳統生產方式,有事做,有錢賺。”
當時,9個村近1000戶村民聽說張文泉要在這片山頂上種葡萄、辦酒莊,有很大抵觸情緒,議論紛紛。張文泉說:“當時,我一邊籌建基地,一邊組織村民前往山東、河北葡萄種植基地觀摩,幫助村民開闊眼界、解放觀念,并向村民們承諾,酒莊承擔標準化葡萄園建園一切費用,免費送給種植戶葡萄苗、架材,在前兩年未掛果期間,每年每畝土地補償農戶400元。”
顧慮打消了,村民們高高興興地種起了葡萄。東廒村黨支部書記陳高平說:“過去是老百姓出去打工,現在是外村人來我們這里打季節工,葡萄已成為當地農民‘搖錢樹’!”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現在戎子酒莊擁有1.61萬平方米生產車間,年生產能力5000噸,配套黃土高原自然生態酒窖6675平方米,儲酒能力1.38萬噸,擁有全套意大利、法國等地進口設備,上市產品20余款,獲得專利21項。戎子酒莊高檔葡萄酒生產線及葡萄酒文化旅游觀光項目被列為全省農業產業化重點工程項目,釀酒葡萄種植基地被授予國家級釀酒葡萄栽培標準化示范項目區,畝均增收8000余元。
為徹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戎子酒莊一開始就以“酒莊+合作社+農民”的方式,與農民簽訂了訂單式收購合同,既保護了農民利益,也保證了農民按酒莊要求種植葡萄。
一企一業富一方。如今,戎子酒莊已實現農業年增加值2000萬元,農民收入畝均增加7000元,直接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120余人,整體為社會增加1300個就業崗位,3700余戶農民從中受益。不僅如此,戎子酒莊還打造了集葡萄種植、中高檔葡萄酒生產、農業生態觀光、健康養生于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鏈,每年吸引游客數萬名。
“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持續做優做強,打造黃土高原戎子葡萄酒特色小鎮,助力鄉村振興,鋪就百姓致富大道。”談及未來,張文泉信心滿滿。
本報記者杜春春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