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處在青山綠水間的榆社縣北寨鄉趙王村,采摘、觀光游人如織,村民們熱情地招待著遠方來客,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因后趙皇帝石勒安葬于此而得名的趙王村,堅持黨建引領,積極發展設施蔬菜種植、中藥材種植、笨雞養殖、育肥豬養殖、種羊養殖、母牛養殖等特色產業。近兩年來,村集體經濟收入由13萬元增至18.74萬元,人均收入由8500元增至1.1萬元,趙王村成為北寨鄉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趙王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凱說:“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在搞活農村集體經濟、推動產業發展上,上級進一步加大了幫扶力度,我們發展的信心也更足了。現在,趙王村成立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農民土地入股模式,創建占地278畝特優蔬菜示范種植基地,租金、流轉金、產品銷售,估計年收入能達到幾十萬元。”
趙王村的發展,是榆社縣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層治理基礎結出的碩果。今年以來,榆社縣立足縣情民情,強化特色產業項目的管理和建設,通過定規劃、籌資金、抓項目、強落實,闖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村集體經濟特色發展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
榆社縣通過資金打包,“好鋼用在刀刃上”,堅持“保底線、強產業、促增收”原則,將省級重點幫扶縣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涉農項目資金等優先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確保“有錢干事”。全縣投入資金5420萬元,打造特色產業示范基地14個,上馬項目25個,目前60%已經開工,村集體經濟增收近320萬元,相關的26個村,年均增收達12.3萬元。郝北鎮韓村以集體和農戶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使用扶持資金建設牛場并形成固定資產入股(占股70%),農戶購買能繁母牛作為資產入股獲得收益。目前,已發展能繁母牛500頭,村集體年增收18萬元,25戶農戶年均增收近3萬元。西馬鄉西馬村、北寨鄉趙王村和水磨頭村利用銜接資金集體建設蔬菜溫室大棚,承租給農戶發展蔬菜產業,實現了村集體和農戶雙贏的目標。西馬鄉牌坊村集體利用銜接資金建設牛場出租給農戶,每年集體增收10萬元。
為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讓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榆社縣變“輸血”為“造血”,要求所有項目都有市價的固定資產、明晰的資金結構、明確的責任鏈條、完備的法律依據,初步形成了股份合作型、資產租賃型、能人帶動型、村社合一型、資產盤活型“五種模型”。比如,股份合作型,要求村集體或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其他經營主體共同經營,合作社入股比例必須在51%以上,始終持有項目主導權。資產租賃型,要求集體利用扶持資金籌建固定資產,通過承包、轉租、入股等多種方式,增加集體收入。資產盤活型,要求以銜接資金盤活集體閑置資產,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榆社縣北馬會村采取“村集體+公司+能人+農戶”模式,投入銜接資金盤活廢舊磚廠,年產1600萬塊環保免燒磚,年產值900余萬元,每年獲利300余萬元。僅此一項,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帶動村民務工70人,年人均工資3萬余元。
有優越政策扶持保障,又看到家鄉面貌日新月異,一批在外闖蕩打拼的“能人”開始返鄉創業。技術能人郭衛回到社城鎮社城村,籌建花卉大棚,輻射帶動全村39戶農戶發展花卉產業。該村村民鄭留英從事修剪枝葉、套袋裝箱等工作。“我在村里的花卉基地打工,一個月能賺2400余元,不但能照顧家里,還學會了鮮花種植技術。”她高興地說,“在家門口就業,真好!聞著花香,學著技術,還掙著錢,我相信我們家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2021年社城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600元,實現農民、集體“雙增收”。
本報記者陳俊琦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