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市委黨校副教授,主要研究資源型經濟轉型、生態文明和公務員面試等領域,曾榮獲2016年全省黨校系統第五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018年全省黨校系統第五屆教師賽講一等獎、2019年全省黨校系統第十屆科研論文評比一等獎,2019年榮獲山西省“三晉英才”拔尖骨干稱號。
在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市長李云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令人鼓舞、催人奮進。這個報告對今后五年我市高質量發展做出了一系列科學謀劃和系統部署,這是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員令。特別是《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三大板塊”布局的全面謀劃,完整貫徹了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了我市的比較優勢,科學定位了各縣(市、區)的發展路徑,全面構建了錯位協同、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這為“雙城”建設夯實了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內在統一的邏輯和實踐基礎。
記者:“三大板塊”協同發展,可以說找準了我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這該如何理解?
李唐:在臨汾撤地設市,長達20多年的轉型實踐摸索中,從起初的煤焦冶電遍地開花的同質化無序發展,到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打造新興產業示范引領,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更高水平推動沿汾、沿黃和沿太岳“三大板塊”協同發展,可以說是臨汾在多年的轉型發展中,不斷尊重發展規律,不斷深化市情認識,不斷適應時代需要的重要轉型成果。
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整個“十四五”的主線。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能否在新的發展格局中找準臨汾的位置,占有一席之地,關鍵就在于找準自己的特色優勢、以新的發展理念把臨汾的特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和領先優勢。
獨特的區位、資源稟賦和氣象地理條件等極具地域特色的環境,造就了臨汾物華天寶,資源富集。不僅有著“煤鐵之鄉”的資源,有著“世界連翹看中國,中國連翹看安澤”的地道中藥材,有著馳名海內外的西山優質梨果、有著比秦兵馬俑更久遠的晉國車馬坑,還有被授予的全國179個交通樞紐城市、全國66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的稱號,諸如此類的優勢不勝枚舉。這是我們可以和沿海發達省份,以及周邊地區相比較的先天優勢和領先優勢。《政府工作報告》“三大板塊”布局的謀劃,始終堅持尊重規律,因地制宜,把富有臨汾地域特色優勢融入雙循環的大格局,構建符合臨汾實際、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和高質量發展格局,讓我們的發展更加自信、更有底氣。
因此,在臨汾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嚴格按照國土空間用途,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對“三大板塊”布局的全面謀劃,準確定位了我市各個縣(市、區)分部承擔的任務和發展的路徑。這是準確把握和踐行總書記關于“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總體要求的具體舉措。
沿汾板塊工業基礎雄厚,但生態容量有限,客觀上不利于傳統產業的發展。所以,《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沿汾板塊的定位是發展高端裝備制造、信創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沿黃板塊承擔著重要的生態保護職能,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因此,《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沿黃板塊的定位要重點實現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這符合沿黃七縣在全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科學定位。《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沿太岳板塊重點布局先進焦化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產品,是立足沿太岳豐富的煤焦資源和優越的生態容量,作為我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
“三大板塊”布局的構建,不是簡單意義上地理空間的劃分,也不是僅僅局限于單一的產業維度。而是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視角下,堅持綠色發展的道路,因地制宜地科學統籌各個縣(市、區)在生態保護、能源革命、產業轉型、糧食安全、文化傳承保護和實現鄉村振興等諸多方面的分工與合作,構建起了富有我市地域特色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夯實了構建具有臨汾特色產業體系的基礎。
記者:怎樣理解“三大板塊”協同發展,打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李唐: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的關系。這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根本道路。臨汾位居黃河中游,生態環境基礎差,歷史欠賬也很多,嚴重制約著臨汾的發展。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曾經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發展的方式所導致。《政府工作報告》對“三大板塊”布局全方位的謀劃,是在本質上找到了一條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共贏的道路。
沿黃七縣處在黃河生態保護的最前沿,生態基礎較差。但同時又具有溫差大、光照足等獨特的氣象地理條件和黃河風土人情等特點,造就了以玉露香、蘋果為代表的特色優質農業和沿黃諸多自然景觀。因此,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抓好沿黃七縣的生態保護,涵養保持好獨特的生態氣象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文旅融合和新能源,就是沿黃板塊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換通道的最優路徑。沿汾板塊生態容量有限,又是我市人口的主要集聚區。我們必須把稀缺的生態容量和生產要素向裝備制造、信創等含新量、含綠量和含金量高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傾斜。通過騰籠換鳥的結構性轉換實現結構性減污,倒逼沿汾板塊成為新興產業的主戰場和主陣地。沿太岳板塊生態容量優越,資源富集,推動傳統產業退城入川,把綠色低碳作為傳統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根本途徑。把過去大家印象中落后的傳統產業變包袱為財富,實現轉型升級。
所以,《政府工作報告》“三大板塊”布局的科學謀劃,體現了堅持生態優先,厚植生態底色的綠色發展理念,徹底扭轉了過去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發展方式,重新構建了以綠色發展為根基的高質量轉型路徑。從根本上處理好了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打通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富有臨汾地域特色的轉換通道。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臨汾實踐。
記者:如何理解“三大板塊”的布局,構建了協同發展的聯動機制?
李唐: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走上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的發展道路,還需要構建聯動的發展機制和動力系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通過“三大板塊”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多元聯動、互促共融,全面開創市域高質量轉型和協同提升的新局面”,就是要發揮“板塊效應”,實現板塊間的耦合聯動。
“三大板塊”的布局,不是各個縣(市、區)在各自區劃內閉門造車,搞小而全、大而全的發展,也不是局限于各自板塊地理空間內的合作,而是開展多方面多領域的協同發展。從產業鏈上,堅持以特色優勢融入雙循環為立足點,積極探索本土特色產業未來化和未來產業承接本土化的產業路徑。通過科技賦能和互容共促的方式,打造產業融合共生模式,把梨果、能源和文旅等特色傳統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和領先優勢,構建了符合臨汾實際、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尤其是能源產業,這是我市相比較沿海發達地區的先天優勢和領先優勢。我們既要能源變燃料,也要能源變材料,更要以能源引人才技術、引研發專利,把能源科技作為我們立足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構建“能源+”的全產業體系。從空間布局上,構建東西兩山+平川的合作發展模式。山區縣主抓生產和種植,研發、貿易和總部可以放在交通便利、餐飲接待等服務業承載力強的縣市,實現跨區域的合作模式。從城市群承載上,構建“一城三區”和“曲侯一體化”,作為我市牽引東西兩大板塊的樞紐載體。通過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為全市打造人口集聚、人才吸引的集聚效應。從協同領域上,構建生態保護齊抓共管、社會治理聯動共治、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改革創新同頻共振等多領域的協同合作模式。
通過在產業鏈上的錯位互補,在縱向和橫向多個空間維度上的緊密聯系,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社會治理多個領域間的協同發展,構建了“三大板塊”協同發展機制,產生了耦合聯動的“板塊效應”,必然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機遇期。“三大板塊”布局的科學謀劃,從根本上破解了我市長期以來面臨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奠定了我市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邁進全省第一方陣的堅實基礎,樹立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臨汾樣板。
本報記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