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中秋小長假里,許多人忙著走親訪友、逛街購物、外出游玩等,盡情享受著團圓之樂。然而,堯都區車站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組組長魏娜娜卻是這樣度過的:第一天排查和點對點接返重點人員;第二天為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上門采集核酸;第三天在轄區便民核酸采集亭值班。
9月10日是中秋節,也是小長假的第一天。家人們精心烹制了一頓豐盛的午餐,魏娜娜卻心不在焉地扒拉了幾口,隨即拿起雨具沖進大雨里,直奔單位。打開電腦,果然如她所料,“大數據”剛剛推送過來重點地區來(返)臨人員名單。
“您是哪天從哪個城市回到臨汾的?”“乘坐的哪種交通工具,高鐵車次、車廂編號是多少?”“麻煩說下您來返地的具體地址。”魏娜娜一刻不停地撥打著排查電話,反復重復著相同的問詢。其中,一些人只知道自己去過哪座城市,卻不知道自己在哪個區、哪個村停留過。為此,魏娜娜要依據他們提供的零星信息,如當地地標性建筑、游玩場所等,通過網絡查詢確定具體方位,這無疑又加大了工作量。
魏娜娜一忙就忙到了天黑,即使回到家還要時刻留意著,是否有高鐵站、高速口等“第一落點”打來的電話,要求點對點接返轄區重點人員。她說:“哪怕半夜收到‘接人’通知,我們也得以最快速度趕過去。排查信息和接返重點人員,就是在與時間賽跑,刻不容緩。”
小長假的第二天,魏娜娜早早就出門了,當天要為8名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人員上門采集核酸。轄區內多是老舊小區,樓宇分散且沒有電梯,遇到道路狹窄、救護車不好通行的路段時,她只能拎著采樣用具步行穿梭在樓與樓、戶與戶之間。長時間“捂”在厚重的防護服里,她很快就出了一身汗,并感到胸悶氣短,每走一步都異常沉重。但她一直咬牙堅持,不完成任務絕不“收兵”。
“小朋友,把嘴巴張大好不好?”“阿姨很溫柔的,保證一點兒不難受。”小長假的第三天,魏娜娜又來到了位于市區建設路的便民核酸采集亭。由于市區許多學校要求,學生節后返校時需持有24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采集窗口的工作壓力劇增,前來排隊采集核酸的家長、學生絡繹不絕。
魏娜娜的雙手自從伸出采集窗口后,便沒有收回來過,連續3個多小時不間斷重復著撕開棉簽、采集咽拭子、放入試管、擰緊瓶蓋、手部消毒等一系列動作,直至“收工”才發覺腰酸背疼,胳膊也累得抬不起來了。
“中秋三天假,天天都有班”,魏娜娜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模式。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她和同事們已經沒了節假日的概念,任何時刻都是一如既往地堅守在崗位上。家人們也習慣了她們吃飯吃到一半,突然匆匆離去;說好的聚會,很少能夠出席;答應的事情,總是難以兌現等。
“最虧欠的就是孩子了。”這是魏娜娜最難以釋懷的。因為工作繁忙,她陪伴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甚至連做飯、接送這樣的小事都做不到。孩子卻能夠體諒媽媽的不易,不僅自學了炒菜、熬米湯、餾饅頭,還常常做好飯等媽媽回家。
即便如此,魏娜娜依然堅定地說:“選擇了這份職業,就必須把責任扛在肩上。我們不懼風險、不畏艱難,只希望轄區群眾能夠健健康康,我們的城市能夠平平安安。”
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