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制坯、晾曬、打磨、煅燒、出窯……72道工序,這是翼城砂貨從構思到成品的全部歷程。初夏時節,走進翼城縣隆化鎮堯都村晉堯砂貨制作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窯內的爐火正熊熊燃燒,兩位老師傅正在燒制茶碗,出窯后的茶碗呈現出銀灰色的光澤甚是好看。在一旁的拋光車間,村民范彩云正拿著砂紙細細打磨酒器杯,看似方寸之間,她至少要打磨上百遍,其間最考驗指尖上的功夫,磨重了有坑、磨輕了不平,總之手上的力度必須拿捏得精準到位。
“在《堯典》書中記載,傳說早在5000年前,堯帝發明了砂鍋。后于明清時期,砂鍋開始盛行,古人就地取材,用高嶺土與煤矸石燒制的砂鍋質地細膩,因而名聲在外遠銷各地。”基地負責人梁麗華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制作砂鍋這門技藝傳承至今,我們在堅守傳統砂貨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研發貼近生活的砂貨設計,讓這門傳統技藝煥發出了新活力。
梁麗華一家世代傳承傳統砂貨制作技藝,她兒子張澤已是第5代傳承人。2011年,翼城砂貨燒制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澤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深知學習砂貨制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他執著于技藝,要把祖傳的手藝傳承下去。跟著爺爺張慶林、父親張作剛學習制作砂貨,常常一蹲就是半天,手上還能捏出繭子。
張澤通過潛心摸索與外出學習,把全國南北地域的砂貨設計融為一體,逐步研發出馬克杯、咖啡杯等10多個品種,還創新制作茶具、酒具、餐具、炊具、賞器等實用器具,這項傳統技藝在他的手中逐漸讓更多的人熟知。
在張澤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傳統手工藝人受父輩熏陶影響,所釋放出對砂貨制作的無限情懷。“升級燒制技藝,用現代審美在非遺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的砂貨,能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張澤認為,傳統的非遺技藝只有融入時代氣息、走進日常生活,魅力才能被感知,技藝才能代代傳承。比如以前生產的砂鍋很大,現在我們在砂貨形態上有了變化,更精致了。翼城砂貨的初心就是制作出生活中抬眼可見、伸手可及,老百姓買得起、用得起的砂貨。除了傳承燒制技藝、推陳出新,張澤還負責文創、宣傳、活動籌劃等工作,將砂貨產品在網絡上打開銷路。
“今年春節過后,基地一共燒制了超過萬件的砂貨,銷售收入達到了100余萬元。目前在崗的2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我們一方面要傳承好這些傳統技藝文化,另一方面要讓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創新出更多有氣質的砂貨生活用品,開拓出更大的銷售市場,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的同時,帶動周邊更多人增收。”談起未來,梁麗華信心滿滿。
如今,梁麗華一家人秉承手工技藝制作,將砂貨的非遺技藝代代相傳,他們用現代“工匠精神”賦予了以創新為導向、以技術為生命、以質量為追求的砂貨制作新內涵,用心打造“翼城砂鍋”非遺品牌,大力支持村民參與其中,切實做到村民自主創新與輸血充電共同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記者 祁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