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農耕文化傳承課堂人流如織,廟前沖關游戲區你追我趕,石姑山休閑步道和百草園歡聲笑語……盛夏的翼城縣里砦鎮閻村,入眼之處皆是風景。
近年來,閻村通過黨建引領,大力發展果蔬種植、文旅等特色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這樣的大變化,與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曹志強和村“兩委”班子是分不開的。
“一肩挑”的曹志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商量著把閻村的基礎設施完善起來。路,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他們就把路修到村民家門口;水,是幾十年來困擾閻村發展的問題,他們就打了兩口深井,解決了大家的后顧之憂;產業成為閻村發展的桎梏,他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給村里調產。
2011年,隨著“一村一品一主體”的提出,閻村把種植蘋果確定為主導產業,同時還發展高品質紅薯和鮮桃種植。“因為缺乏經驗,這條路很多人不愿意嘗試,都害怕失敗。”曹志強說這都是他預料之中的事兒,“我們就挨家挨戶做工作。”現在閻村已發展有特色紅薯、綠色無公害五谷雜糧、天然蜂蜜等產業,其中紅薯粉條和淀粉不僅被納入“翼城優品”,還獲得綠色有機產品認證。
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2017年閻村村“兩委”抓住全縣發展全域旅游的契機,在村里建起了秋千廣場,搞起了親子游。“把旅游搞起來了,老百姓就有錢賺了。”曹志強有著自己的盤算。
果不其然,隨著秋千廣場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的廣泛傳播,閻村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有“顏”有趣的小景區。大家在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更加驚嘆于這里的改變。
“以前村里沒啥人,大家不愿意在這里待。現在不一樣了,夏天來村里的車能排到村口,都來跟我們學習哩!”村民曹文玉細數著村里的變化,高興地合不攏嘴。
和曹文玉不同,村民郭海燕是一名家庭主婦。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她眼瞅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開始賺錢養家,坐不住了。
在曹志強的帶領下,郭海燕借助電商平臺賣起了傳統家常美食“玉米面硯兒饃”,還增加了各種口味,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一天能賣七八十個呢,忙得不行!”與之前悠閑的日子比起來,郭海燕顯然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從閻村開始搞旅游,我就一直賣硯兒饃,平時人多的時候,一天能掙五六百塊錢,每年的家庭收入超過15萬元。”
在閻村還有一面磚墻,上面鑲嵌著各式各樣的老物件,有各式甕罐、老式照相機、縫紉機、二八大杠自行車、電視機等。這些物品都是村民們聽說要建設這個小景點,自愿捐獻到村委會的。村里的鄉村記憶文化館占地300平方米,共收集實物7000余件,有條幾、梳妝盒、鳳頭、紡車等。
幾年來,紅色文化長廊、幸福大道、懷舊公園……一個個景點讓閻村變得多姿多彩。借助旅游產業發展,閻村接待游學團隊2萬余人,接待個人家庭游客30萬余人,合作社直接收入400余萬元,帶動合作培訓收入130余萬元,帶動項目區群眾收入1000余萬元……
“全國百家特色村莊”“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村”“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臨汾市委黨校實訓基地”“臨汾市科普教育基地”“親子教育游學基地”……各種各樣的榮譽紛至沓來,如今的閻村從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變為充滿無限可能的鄉村旅游景區,鄉村的蝶變煥發出全新的發展活力,讓游客有“看頭”,村民有“奔頭”。(宋榜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