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春來好時節,田間管護忙。3月22日,在曲沃縣史村鎮張范村第六代新型智能溫室大棚經濟產業園區,記者看到,數名村民正穿梭在秧苗間,對多余的枝葉進行修剪。另一個大棚內,智能機器在高速運轉,對彩椒苗實施藥物噴灑作業。
第六代新型智能溫室大棚經濟產業園區是張范村創新打造的一個項目,通過種植彩椒,帶動集體產業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談起為何要種植彩椒,溫室大棚負責人曹勇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先后考察了多地,發現晉南地區種植彩椒是塊空白,而且前景廣闊,加之曲沃得天獨厚的蔬菜種植條件,縣委縣政府又大力支持蔬菜種植,我們就果斷引進了彩椒苗。”
彩椒是甜椒的一種,又叫柿子椒,因其顏色多種多樣,看起來五彩繽紛而得名。曹勇摘下一顆成熟的彩椒,自豪地說:“這些彩椒不僅口感堪比水果,而且維生素C含量很高,是張范村產業發展的‘致富果’。”
漫步大棚間,綠油油的藤蔓纏滿架子,一個個彩椒如同色彩繽紛的小燈籠掛滿枝頭,煥發著無限活力。地頭佇立的智能機器,更為大棚增加了滿滿“科技范”。
記者了解到,大棚里除了栽苗和采摘需要人工,其他環節幾乎不用人干活。依托數字化管控系統,大棚實現了自動卷簾、植物補光、水肥一體化等智能化操作,管理員通過手機就可遠程操控。曹勇一邊在手機上操作藥物噴灑作業,一邊對記者說:“手機上可以實時顯示每個大棚的濕度、溫度、光照度以及風向等各項環境數據,這樣便于我們第一時間科學掌握菜苗生長情況,進行合理管護。”
科技感滿滿的智能大棚幫助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賺到了錢,解決了10多名村民的就業。張范村村民杜永紅便是其中一位。每年9月到次年7月,她都在大棚里工作。“平時就是做做管護,也不累,前幾天剛收獲一批彩椒,這幾天忙著修剪枝葉,就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賺到3000元,也能把家照顧了,挺好的。”杜永紅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的還有史村鎮秦崗村63歲的村民楊紅,大棚剛籌建時,她便來到這里。“剛開始,負責人就邀請技術員給我們進行了智能蔬菜大棚管理技術培訓,鼓勵我們做智能大棚的管理員。沒想到一把年紀了,還能搭乘上科技東風,賺到錢。”
村民鼓起“錢袋子”,才能過上好日子。隨著設施大棚技術的不斷升級,大棚管理也從“體力活”轉變成“智力活”,提升了經濟效益,壯大了集體經濟。
“我們種植的彩椒遠銷西安、鄭州等地,供不應求。目前,我們園區共有9座大棚,其中7座種植彩椒,每個棚內種植了4000顆彩椒,每顆能收割4茬,全茬產量在10斤左右,現在已經銷售6萬余斤,收益達40余萬元。”曹勇對未來充滿希望,“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同時利用園區優勢,帶動周邊村民改良舊棚,為曲沃縣高質量發展貢獻農業力量。”
記者 趙 俊 王 凱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