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菌蓋逐漸展開,變得圓潤飽滿,菌柄更加粗壯有力,一朵朵蘑菇緩緩從菌包里探出頭,長勢喜人。3月26日凌晨4時,堯都區金殿鎮北杜村蘑菇暖棚內早早亮起了燈。3萬袋菌包整整齊齊排列在大棚內,菌袋上一朵朵蘑菇鮮嫩肥厚。
北杜村村民張建文夫婦正與一部分村民忙著采摘蘑菇,只見他們嫻熟地用手掐住菇根,輕輕一扭,整朵蘑菇輕松入筐,不一會兒身邊的筐就被裝得滿滿當當。另一部分村民則忙著清理、分選、裝箱、搬運蘑菇,現場熱鬧非凡。
今年68歲的張建文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從事蘑菇種植已有40余年。從最初的套圈接種,到后來前往山東濟南學習最新的打孔接種,這些年來他的蘑菇種植技術不斷升級,種植規模也從最初的小棚種植,到如今3萬袋菌包的大棚種植,蘑菇產量大大提高。“每年7月開始播菌種,從8月起,平均半月出一茬,一天最多能產450余公斤蘑菇。到蘑菇采摘的時候,村里的20多名婦女都來給我幫忙。”張建文一邊采摘蘑菇,一邊高興地說。
“真沒想到,如今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我摘得快,一天下來能掙80多元,不比外出打工賺得少,閑暇之余,還可以照顧孩子。”正在大棚內采摘蘑菇的村民王貴英開心地說。只見她一邊說著,一邊和同伴們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蘑菇采摘下來,再按照大小分裝在不同的筐內,大家邊干邊聊,熱熱鬧鬧。看到此情此景,一旁的張建文說:“我想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讓大家的錢袋子都‘鼓’起來。”一番話,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棚里也響起了村民們的笑聲。
隨著蘑菇種植規模的擴大,張建文的家庭收入也有了顯著提升。“憑借這一朵朵小蘑菇,我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家,我們老兩口對現在的生活也挺滿意。”張建文自豪地說。
然而張建文并沒有滿足現狀,他積極引進機械自動化技術,實現了蘑菇種植全面機械化。如今,只需兩人管理大棚,就能確保蘑菇的正常生長。同時,張建文憑借著北杜村氣候適宜、原料資源豐富等優勢和當地政府發展智慧農業的利好政策,在抓好蘑菇大棚精細化管理的同時,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種植水平、優化品種結構,規模效益不斷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張建文的蘑菇種植技術不僅限于傳統的生料栽培,他還積極探索,引入了半熟料和熟料栽培,使得蘑菇在任何季節都能種植。這種種植方式不僅更健康環保,而且蘑菇的口感和品質也得到了提升,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每天早上都有收購商上門收購。在他的帶動下,附近的村民也開始嘗試種植蘑菇,張建文也樂于分享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幫助村民提高種植效益。這種互助合作的精神,不僅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也增強了村民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北杜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露露表示,下一步將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考慮蘑菇深加工產業,把蘑菇做成蘑菇醬,提高蘑菇的附加值,實現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帶動村里更多老百姓就業致富。
記者 王帥 黃藝貞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