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年來,安澤縣和川鎮和川村堅持黨建引領、先行先試,著力發展魚菜共生、稻魚蟹共養的現代循環農業新業態,走出了一條依托“大山大水大田”,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之路。
和川村位于縣城以北,全村總面積40余平方公里,有1605戶4180口人,耕地面積3800畝、林地面積3萬畝。村內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是一個純農業村莊。多年來農產品種植以玉米等傳統作物為主,產能過低、產品單一。
2021年秋天,安澤縣遭遇罕見秋汛,和川村恰是此次秋汛的重災區。這場秋汛使“千畝灘”1080畝土地面臨絕收,再加上該地塊處于“和川水庫”庫尾,當水庫蓄水到一定高度水就會倒灌,雖然抽水、挖渠、各種辦法都用了,但“千畝灘”的積水因內澇、倒灌等問題不減反增。
既然排不了水,那就在水上做文章,靠水吃水!
和川村充分發揮黨總支引領作用,組織全體村民說事議事共同商定,從項目、資金、人才三方面多渠引水,打破傳統農業投入周期長、見效慢、收益低的桎梏,走現代循環農業經濟之路,破解千畝良田內澇之困。項目得到了省市縣整合資金、國家大中型水庫后期項目扶持資金支持;在人才技術支撐上則利用縣校合作優勢與山西省農業大學合作簽訂《山西農業大學橫向科技項目協議書》,由知名教授帶領專業團隊負責項目論證和技術指導。
經過全體村民半個多月緊鑼密鼓的集體協商、專家教授的科學研判,敲定了魚菜共生、稻魚蟹共養,蹚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還探索成立了“千畝灘”種養基地5個公司,由黨總支牽頭、黨員帶頭,聘請懂技術、會經營、善營銷的職業經理人,形成了“黨總支+公司+能人”的現代運營模式。
目前,該村所有工程項目由和川村和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施,分三期工程,一期工程于2022年3月27日實施,當年5月底已完成,總投資360萬元,包括稻魚蟹生態種養及魚菜共生項目,其中稻田養蟹項目247畝,漁業大棚5座,果蔬大棚50座,打造出了農業循環經濟的“安澤樣板”。
和川村黨總支書記、村發公司經理李勇算了一筆賬:2022年,該村稻田以每畝生產大米350公斤,每公斤大米純盈利3元估算,247畝稻田的純收益為100余萬元;每座漁業大棚出產優質鱸魚1萬公斤,每公斤鱸魚純盈利1.5元,每座漁業大棚年收入將突破30萬元;蔬果大棚以承包給個人的方式運營,50個果蔬大棚一年租金收入20萬元,僅此三項,村集體經濟就增收150萬元。
這只是經濟賬,還有社會賬。自項目建設以來,該村通過“以干代培”的形式,鼓勵村民參與其中,特別是優先吸納脫貧戶全程參與水稻育苗、打漿、插秧,魚蟹養殖及果蔬種植,讓村民在干中學、學中干,在實際操作中長本事、學技術。2022年有5000余人次參與學習,發放勞務報酬40萬余元,實現了由“集體干、百姓看”轉變為“集體領、百姓干、領著群眾掙錢”,黨總支的凝聚力、戰斗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曾經面臨絕收的“千畝灘”,如今已成為和川人增收致富的“聚寶盆”。下一步,和川村將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值上動腦筋,在土地立體化開發上做文章,繼續發展“水稻+螃蟹”立體種養模式,拓展土地立體空間,增加土地使用密度,提高稻田畝產收益率。目前,和川村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包括擴大規模水稻種植面積260畝;對506畝水稻田進行改造升級;修建排水渠、引水渠、提水站、田間管理活動房等;購買水稻種植機械設備,對稻田進行景觀綠化,全面打通種養循環共生通道,通過魚池尾水再利用、稻田養蟹捕食蟲害建立“稻、蟹、魚”三位一體生態平衡系統,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疊加,實現鄉村振興典型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劉曉旭 劉貝 謝文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