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蒼白螺旋體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播性疾病。近年來,梅毒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報告病例最多的一種性病,其中潛伏梅毒占多數。
梅毒血清學檢查是診斷梅毒的重要依據,梅毒螺旋體抗體簡稱梅毒抗體,主要在人體的血清中,是人體感染梅毒螺旋體后,免疫系統對梅毒螺旋體產生免疫反應后所產生的抗體。
一、抗體類型:
梅毒感染者一般會產生兩種抗體,一種是非特異性抗體,臨床上主要采用RPR、USR方法檢測,優點是隨病情發展而變化,缺點是非特異性,除在梅毒患者體內存在,在其他病理生理狀態,如老年人、孕婦、風濕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中也可能存在;另一種是梅毒特異性抗體,基本上只在梅毒患者體內才會出現表達。該項檢查與飲食關聯性不強,因此不需要空腹12小時后進行檢查。
二、臨床意義:
1.梅毒特異性血清抗體 即TPPA梅毒確診試驗:有助于鑒別患者是否患過或目前有梅毒,梅毒特異性血清抗體并不能判斷梅毒的嚴重程度、是否治愈,只能表示患者患過梅毒或目前患有梅毒。
2.梅毒非特異性血清抗體 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主要用于判斷梅毒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如果梅毒非特異性血清抗體陽性,意味著患者目前正有梅毒感染,而陰性意味著經治療后梅毒已痊愈。
需結合兩種抗體的狀態共同判斷患者目前的梅毒狀態。(見下圖)
老年人易出現梅毒檢測假陽性的原因
1.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常合并一些基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及癌癥等,這些疾病可能使機體釋放誘導產生抗類脂抗體或抗TP抗體的交叉抗原;
2.寄居在皮膚、口腔、腸道的共生螺旋體,可能誘導產生抗特異抗原的交叉反應抗體;
3.老年人免疫調節功能下降,更容易產生一些自身抗體、異嗜性抗體及類風濕因子、異常蛋白質等交叉反應物質,干擾檢測結果。
一般情況下,在經過藥物等正規驅梅治療,多數梅毒患者可以達到血清治愈(TRUST滴度轉變為非反應,通常人們所理解的轉陰)及臨床治愈的效果,有極少患者會出現正規驅梅治療后,出現血清學固定或治療失敗。血清固定即非梅毒螺旋體抗體滴度下降至一定程度不再下降的現象,而且長期維持此種狀態,這種情況下,非梅毒螺旋體抗體滴度一般不會超過1∶8。
梅毒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劑量必須足夠,療程必須規則。治療后要定期隨訪,進行體格檢查、血清學檢查(TRUST)及影像學檢查。一般應堅持3年。 (作者單位:臨汾市第三人民醫院 感染性疾病二科)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