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造型時尚的大門、綠植環繞的圍墻、寬敞平整的柏油馬路……近日,記者探訪了臨汾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新基地項目(二期)(以下簡稱臨開科創基地二期)。僅從入口處看,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項目,圍墻內,全新的施工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依據住建部《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圖冊》,在大門、綠化、道路、消防等方面采用了‘永臨結合’的施工方式,現在看到的大門和圍墻就是以后項目建成后的樣子。”施工單位現場負責人李茂林對記者說,“永臨結合”是建筑工程中一種將臨時設施與永久設施統籌規劃、同步實施的技術理念,旨在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降低施工成本并減少建筑垃圾。
除創新施工理念外,項目在建造技術上同樣實現了新突破。據李茂林介紹,相較于傳統施工,臨開科創基地二期采用鋼結構裝配式建造,裝配率達到了80%以上,為工程施工節約了60%以上的水資源,減少了40%以上的建筑垃圾,綠色效益顯著。
臨汾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新基地項目由臨汾經濟開發區城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開城投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約10.5億元。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是根據兩家企業的需求量身定制的標準化廠房,兩家企業均已完成入駐并投產達效。二期項目分為A、B、C三個區域,目前,A區正在建設之中,主要建設有1號廠房、2號廠房、研發中心、宿舍樓、餐廳等,旨在為入駐企業提供全方位、高品質的發展平臺;B區已基本完成建設;C區正在辦理相關手續。
進入施工現場,一座初具雛形的標準化廠房映入眼簾。舉目望去,廠房外墻上,曲臂車正托舉工人作業;廠房周邊,工人正在鋪裝沿路側石;廠房內,電焊聲、敲擊聲此起彼伏……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記者在臨開科創基地二期的數控中心看到,六塊電子屏幕上,分別呈現出施工現場場景、施工人員進出廠及作業時間記錄、機械設備運行狀況等畫面……實時呈現施工場景、人員動態、設備運行等全維度數據的高科技設備,使數控中心工作人員能夠悉數掌握施工現場各個環節的工作情況,科技感十足。
“我們在施工過程中投入了機械指揮官系統、實名制系統、安全帽監測系統、監控系統、焊機動火審批系統、安全用電監測系統、煙感火災報警及自動滅火系統等智能化管理手段,依托高科技,為項目的高效、安全、環保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李茂林說。
走出數控中心,記者又先后前往安全體驗區、鋼結構連接節點展示區、智能儀器設備展示區……先睹為快的同時,感受著項目建成后將帶來的強大發展氣場。
“為了建設標準化工地,我們還啟用了自動抹灰機器人、便攜式移動電源、靈巧焊接機器人和智能安全帽等先進設備。”李茂林介紹,智能化設備的投入,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也為建筑行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目前,2號廠房基坑工程、筏板基礎工程、鋼結構主體已完成施工,正在安裝墻面檁條;研發中心基坑工程、筏板基礎工程、地下室外墻工程、展廳部分鋼結構主體已經完成施工……”臨開科創基地二期項目負責人張祺琛說,自項目啟動以來,在臨汾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臨開城投公司本著“人人身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責任”的原則,成立了項目工作專班,并要求專班成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嚴格按照公司下發的《城投公司重點項目安排推進表》及《工作事項提醒單》落實項目謀劃和建設相關工作,為項目建設高速高效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滿足更多入駐企業的生產需求,臨開城投公司積極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理念,將標準化廠房標高由原來的8米增加到15米,跨度由6米擴大到12米。同時,他們還配套建設了獨立的辦公樓、宿舍樓、職工食堂等附屬設施,能夠充分滿足入駐企業生產生活辦公需求,真正實現“拎包入住”。
為推動項目早日投產達效,臨開城投公司項目工作專班工作人員吃住在一線,每天都要與施工單位、監理、設計等單位召開碰頭會,了解工作推進情況,確保工作推進不斷檔、不斷線;每周定期召開重點項目推進會議,集中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各種難題,并建立問題臺賬跟蹤督辦,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炎炎夏日擋不住建設熱潮的奔涌,隨著項目加速推進,臨開科創基地二期不僅將成為標準化廠房建設的“臨汾樣板”,更將以“智造引擎”驅動區域產業升級,為臨汾經濟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記者 劉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