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農產品“田間賤賣、市場貴買”的價值失衡矛盾猶如一道無形的枷鎖,長期制約著我國的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為晉南農業重鎮,臨汾坐擁“米糧川”的沃土厚壤,糧食、水果、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資源稟賦突出,隰縣玉露香梨、吉縣蘋果等品牌享有盛名,農業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破解農產品價值失衡困局對臨汾尤為重要。要按照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立足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努力蹚出一條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的臨汾路徑,力爭將農產品價值更多留在當地、留給農民,為實現鄉村振興、激活縣域經濟、探索農業現代化路徑交出“臨汾答卷”。
推動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勢在必行。臨汾是農業大市,但遠不是農業強市,加快推進臨汾向農業強市邁進,必須實現農業提質升級,推動農業產業延鏈、提質,實現農產品價值躍升。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傳統農業長期困于“種—收—賣”的初級循環,生產端與市場端的割裂導致了農產品附加值流失。現代農業的核心在于通過全產業鏈整合,將技術、資本等注入農業生產,推動農產品從“原料輸出”向“價值輸出”轉型。臨汾大量優質的農產品資源,若不能打破“原字號”輸出的路徑依賴,將難以擺脫“高產不高效、優質不優價”的困境。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臨汾市17個縣(市、區)中有10個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可謂任重道遠。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產業振興。只有三產融合,加快推進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才能讓更多的價值留在當地,從而有效盤活鄉村資源,帶動村集體增加收益,壯大縣域經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當前全國農民經營性收入約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且主要是靠出售初級農產品獲得的,臨汾也大體如此。全產業鏈模式能讓農民參與到加工、銷售等利益分配,從單純的生產者轉變為產業鏈利益的共同體,不僅能增加直接收入,更能通過就業吸納、技能培訓等提升農民可持續增收能力。總之,構建全產業鏈增值的臨汾模式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乎社會公平與城鄉融合發展的政治問題,是臨汾從“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的轉型密鑰。
推動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基礎扎實。近年來,臨汾農業產業圍繞“聚焦特優、科技賦能、做大做強”,滾動實施農業“136”項目,堅持走特優農業之路,依托組織化創新、規模化集聚與產業鏈延伸“三駕并驅”,實現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向現代化經營轉變,初步具備了構建全產業鏈增值模式的現實基礎。農業社會化組織程度顯著提升。為有效推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全市大力推行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在縣域層面,“五位一體”的洪洞模式、“三級四化五降減”的翼城模式、“創新模式推動資源整合,生產托管實現多方共贏”的吉縣模式、“農業生產托管助力循環農業發展”的永和模式等多項農業農村“改革樣本”獲全省、全國推廣;在市級層面,“13513臨汾模式”提質擴面,農業生產化程度得到極大提升。這種組織化創新為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勢頭強勁。產業有規模才有效益。近年來,臨汾持續聚焦規模化發展,大力推進沿黃梨果、沿汾蔬菜、沿太岳中藥材“三大特色產業園區”建設,2024年水果(含瓜果類)產量151.1萬噸、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22.2萬噸、中草藥材產量12.6萬噸,分別增長12%、8.1%、6.1%,占全省比重均有很大提升。規模化生產為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提供了穩定的產業保障。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初見成效。產業鏈條的延伸主要靠龍頭企業的帶動。目前,臨汾市共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15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76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業產業正加速從初級生產向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等全鏈條拓展。如國家級龍頭企業汾西六合食品公司通過不斷完善延伸“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形成集飼料研發、肉雞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出口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有效發揮了聯農帶農、延伸產業鏈條的作用。產業鏈條的延伸為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樣本。總之,臨汾農業正處在從“生產主導”到“價值主導”的關鍵躍升期,能有效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勝勢。
推動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路徑明晰。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農業產業“每個環節都要實現產業化、專業化、數字化,決不能讓優質農產品在田間地頭被廉價收走、高價賣出”,我們要全面落實會議部署要求,加快推動實現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以產業化實現增效。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嚴格“臨汾優選”產品認定標準,所有入選產品都要統一準入標準、統一包裝上市、統一宣傳推廣,擴大品牌影響力,真正讓品牌發揮市場效應,帶動產業發展;打造優質農產品,通過產前品種培優、產中標準管控、產后檢測追溯的全鏈條管理,建立全過程質量監管體系;繼續擴大產業規模,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建設多個萬畝級特色農產品基地,形成“一縣一集群、一鎮一特色”的產業格局。通過打造特優品牌,為全產業鏈增值提供物質基礎。以專業化推動提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廣“技術員包片指導+標準化生產手冊”模式,實現種植技術、管理流程的規范化;提升服務標準化水平,引入權威檢測認證機構,建立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提供金融、物流、品牌策劃等一站式服務;組織專業化營銷團隊,針對目標市場開展精準推廣,發展訂單農業、定制農業等新型產銷模式。通過專業化的產品、服務、營銷,為全產業鏈增值提供全方位保障。以數字化深度賦能。建設“智慧農業云平臺”,通過土壤傳感器、無人機植保、AI產量預測等技術,實現精準化種植;打造“臨汾農產品云倉”,整合電商平臺、社區團購、跨境渠道,壓縮中間環節,推動農產品實現“從田間直達餐桌”;不斷完善數據監管,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農產品生產流通全流程數據,構建“透明信任鏈”。通過發展智慧農業模式,實現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網絡化銷售,為全產業鏈增值提供科技支撐。總之,只要通過“產業化增效、專業化提質、數字化賦能”的系統性變革,讓農產品實現從產品到商品的跨越,就能真正跳出“價值洼地”,讓更多的農產品價值留在臨汾。
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勢在必行,未來可期。我們要按照市委部署安排,積極發揮優勢、乘勢而上,沿著產業化、專業化、數字化“三化”路徑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將農產品價值更多留在當地,持續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不斷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為全市加快實現“三個努力成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臨汾篇章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