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臨汾威風鑼鼓傳承發展向未來

2024-07-09 09:32:01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 鑼鼓齊鳴,熱鬧喧天。7月8日下午,“臨汾鑼鼓直播PK大賽”火熱開啟。來自我市部分縣(市、區)的多支特色鑼鼓隊以兩隊一組、直播PK的形式角逐“金鼓王”和“最佳人氣獎”稱號。此次大賽持續至7月13日,將全面展現臨汾威風鑼鼓盛況,進一步打響“臨汾鑼鼓”文化名片,為夏日里的城鄉居民奉上一道精美的傳統文化大餐。

  威風鑼鼓,相傳起源于堯舜時期,在我市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群眾基礎,極富地方特色,體現民族精神,流傳十分廣泛,有著“天下第一鼓”的美稱,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市蓬勃發展,展現出新時代奪目的光彩。

  無論是在“與輝同行”壺口瀑布直播現場、盛大的春節社火表演,還是在遍布城鄉的群眾日常文娛活動、各類慶典中……那鏗鏘有力、雄渾激昂的威風鑼鼓總是全場最耀眼的風景,敲出了臨汾人追求卓越、一往無前的豪邁氣概!

  植根大地 生生不息

  1957年出生的程北成,是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會長,因鐘情威風鑼鼓,從十幾歲一直敲到了現在,并在2013年牽頭成立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開啟了傳承威風鑼鼓藝術的使命。

  “上初中的時候恰逢學校有一位老師教敲鑼鼓,我就報名參加了。學習了敲鑼鼓之后,我深深地被威風鑼鼓的魅力所折服,這一敲就是50多年!”回憶起往事,程北成十分感慨地說,敲鑼鼓已經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多年來,他在學中敲、敲中學,平日里雖然工作生活瑣事纏身,但他從沒放棄過敲鑼鼓這一愛好,在每年村里、鎮上、縣上組織的社火活動中都有他的身影。經過不懈努力,程北成逐漸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鑼鼓手,他也從中收獲了鑼鼓帶來的無窮樂趣。在敲打之余,他發現師傅們日益衰老,而后來者卻越來越少,“隨著時代的變化,敲鑼鼓的人明顯少了許多。再這樣下去,形勢堪憂啊!”程北成思索著,心里焦急萬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一位文化人士成立專門機構以傳承鑼鼓藝術的建議,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經過精心籌備,2013年10月,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成立,把像程北成一樣熱愛威風鑼鼓的人士組織到一起,共同研究、發揚傳承,會員中年齡最大的90余歲,最小的20多歲。在他們的努力下,經過10余年精心培養,一代代威風鑼鼓人才成長起來,年齡涵蓋了從10多歲到50多歲各個階段,形成了合理的梯隊。

  6月13日,“與輝同行”壺口瀑布直播現場,在一位英姿颯爽的女青年指揮下,一場激昂的威風鑼鼓表演與雄渾的壺口瀑布相得益彰,引起董宇輝、譚晶、寧浩等嘉賓和在場觀眾陣陣喝彩,為直播的成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位女指揮是堯都區24歲的張凱楠,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自小聽著鑼鼓聲長大的她,受父輩熏陶喜愛上了威風鑼鼓,并經過多年勤學苦練,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威風鑼鼓手和指揮。她說:“我敲鑼鼓關鍵在于發自內心喜愛這門古老的藝術,愿意全身心投入進去!”

  威風鑼鼓藝術深深植根于黃土地,不僅是一種藝術表演,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民族精神,已經融入到晉南人的血脈之中,具有深厚的群眾根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從十來歲的小學生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都對威風鑼鼓充滿了熱情。當前,威風鑼鼓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業余愛好,平時有自己的工作。每逢遇到有重大表演活動,只要組織者一個電話,他們就能放下工作及時趕來參加表演,不惜放棄收入甚至貼錢……

  有許多像程北成、張凱楠等一樣的熱愛者積極投入,成為威風鑼鼓這一文化遺產的忠誠“粉絲”和傳承者。在黃土地的養育下,威風鑼鼓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平陽大地蓬勃發展、生生不息。

  傳承守護 根深葉茂

  在位于堯都區土門鎮李仵村的臨汾鑼鼓文化產業園,一幅幅照片記錄著威風鑼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盧兆平和他的同事們20余年來傳承、傳播威風鑼鼓走過的足跡。

  盧兆平出生在鼓樂世家,八歲就跟著父親學習鼓藝,1992年考入當時的臨汾市鼓樂藝術學校學習,之后一直活躍在鑼鼓表演舞臺,多次參加全國鑼鼓大賽、央視節目和每年的春節社火等演出。他以繼承、傳播威風鑼鼓為己任,通過走進學校、義務培訓等形式,積極培養威風鑼鼓人才,挖掘鑼鼓文化,搶救鑼鼓曲牌。

  威風鑼鼓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融音樂、舞蹈、技藝于一體,觀賞性強、極富感染力。在洪洞縣威風鑼鼓藝術研究會,“吃涼粉、西河灘、投唐、刺帶花……”等字眼醒目地書寫在大院的墻面上。“這是我們當地‘接姑姑’民俗活動路途上敲打的鑼鼓曲牌,至少已經流傳了數百年,我們經過挖掘、整理后使之重放光彩。”程北成介紹。在該研究會收集的諸多曲牌中,有一件已有150年之久,彌足珍貴。威風鑼鼓在我市傳播廣、曲牌數量多。由于時代變革迅速,許多傳統曲牌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為此,許多人投入到威風鑼鼓傳統曲牌的搶救性記錄與保護之中。他們通過走訪老藝人和視頻錄制、曲牌校譯、傳統曲牌復排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完成了對許多傳統曲牌的有效保護。

  潘小親是一名有近30年“鼓齡”的鑼鼓手,現在的她還有另一個身份:鑼鼓教練。在多年的教練生涯中,除了在臨汾周邊傳授鑼鼓技藝,她的足跡還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讓威風鑼鼓這一本地瑰寶走向了全國,擴大了臨汾知名度。最近她剛從山東講課回來,雖然有些疲憊但談起講課經歷依舊十分興奮:“我們的威風鑼鼓太受山東人歡迎了!看著男女老少那股喜歡威風鑼鼓的勁頭,我教課一點也不覺得累!”在她制作的一張地圖上,密密麻麻地標記著紅點,這都是她和她所在的團隊曾經去過的地方。尤其是在2012年之后的連續四年,他們前往黑龍江省蘿北縣,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先后幫助當地培訓組建起16支威風鑼鼓隊伍,產生了廣泛影響。目前,全市有數十名像潘小親一樣的鑼鼓高手常年活躍在培訓領域,通過對外輸出、傳播威風鑼鼓,有效擴大了威風鑼鼓的影響力。

  匠心之大者,莫過于敬畏傳承。為傳承好威風鑼鼓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我市先后建立起舞者鼓樂傳習基地、白石鑼鼓研究會傳習基地、新鼓源傳習基地、襄汾萬都傳習基地、臨汾一中傳習基地、解放路二校區傳習基地、五一路學校傳習基地、臨汾九中傳習基地等傳習基地,并在市外及省外建立了晉城鳳鳴傳習基地、成都市工程職業技校傳習基地、沂南老體協傳習基地、大同云岡傳習基地4所傳習基地。目前這些傳習基地都積極開展威風鑼鼓傳習活動。

  在各級政府和威風鑼鼓愛好者、專業機構的推動下,威風鑼鼓實現了傳承、發展,展現出了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近年來,我市威風鑼鼓隊伍先后多次參加了北京鼓樂節、青島中國鼓樂節、吉首鼓樂節、韓城全國鑼鼓大賽、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大賽等諸多文化交流活動,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威風鑼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擁抱時代 走向未來

  每天晚上7時30分,山西舞者鼓樂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威風鑼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勇都會通過抖音直播向網友們傳授敲打鑼鼓的知識和技巧,讓越來越多的人學鑼鼓、敲鑼鼓,從而喜歡上威風鑼鼓。網絡直播的興起,為威風鑼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深耕鑼鼓行業多年的張勇敏銳地意識到這對傳播威風鑼鼓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于是投入大量精力進軍網絡傳播,先后培育出了“唐堯鑼鼓張勇”“唐堯鑼鼓周周”等抖音自媒體賬號,通過視頻分享、直播等形式,讓外地人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威風鑼鼓的魅力,從而吸引更多人對這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了解威風鑼鼓的歷史、特點和價值,將精彩的威風鑼鼓魅力傳遞給更多的人,有力促進威風鑼鼓的傳承和發展。張勇熱愛威風鑼鼓,肯下苦功、善于鉆研,多次參加“山花獎”大賽、農民藝術節、央視節目等,并受邀遠赴智利幫助智利華人與友人組建、培訓中華振興鼓隊,收獲了諸多榮譽。今年6月,張勇又遠赴津巴布韋開展文化交流,在津巴布韋掀起了一股威風鑼鼓“旋風”。近年來,張勇筆耕不輟,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和思考編寫為《零基礎學鑼鼓》一書,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成為眾多鑼鼓愛好者學習鑼鼓的“寶典”,在業界享有很高聲譽。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教科書中,收入了他記譜整理的威風鑼鼓曲牌《滴水崖》選段,并對威風鑼鼓進行了專門介紹,讓全國眾多的學生在課堂上認識、了解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發展,必須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要求去變革創新,這樣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為了讓威風鑼鼓這一文化遺產發揚光大,許多人在不斷探索、默默奉獻。他們按照當代人的文化審美,大膽創新曲牌和表演形式、服飾等,讓威風鑼鼓貼近現代人的需求,走入更多人的內心。張勇探索創立了一整套打擊樂教程,讓鑼鼓更好地融于當代社會之中,擴大影響力;盧兆平先后創作編排了《歡天喜地》《師曠魂》《堯風古韻》《風攪雪》等曲牌,并擔任山西師范大學特聘教師走進大學課堂講授鑼鼓……

  為推動威風鑼鼓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張勇創立了占地13000余平方米的中華鑼鼓文化園區,盧兆平建設了臨汾鑼鼓文化產業園……涵蓋了威風鑼鼓文化展示和鑼鼓、服飾等方方面面,讓威風鑼鼓成為一項蒸蒸日上的文化產業。在臨汾鑼鼓文化產業園展廳內,展示著盧兆平和同事利用外出演出、學習的機會收集到的全國各類鼓種200余面、各類銅器槌類300余件和各類鼓樂書籍600余本,徜徉于展廳,猶如置身鑼鼓藝術的海洋。其中一個充滿滄桑感的老鼓十分引人注目,這是盧兆平費盡心血收集回來的一面鼓,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現在依舊能夠敲打。盧兆平說:“我要努力打造一個鑼鼓藝術的博物館,讓我們的傳統藝術在新的時代繼續綻放耀眼的光芒,永遠傳承下去!”

  “弘揚了文化、強壯了身體、快樂了自己!”談起對威風鑼鼓的熱愛,程北成用這樣樸實的話語總結道。鑼、鼓、鐃、镲敲起來,敲出了臨汾人的豪邁與激情。正是有這樣一批批勤勞樸實的威風鑼鼓熱愛者和眾多的“發燒友”“粉絲”,讓威風鑼鼓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傳播千年、生生不息、走向未來!

  記者 李永軍 劉文軍

     

責任編輯:暢任杰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明光市| 邻水| 赫章县| 永济市| 平和县| 宜城市| 塔河县| 萨迦县| 富顺县| 西林县| 上虞市| 曲周县| 阆中市| 东光县| 腾冲县| 兰西县| 神农架林区| 庆元县| 攀枝花市| 龙江县| 芦山县| 云阳县| 乌兰浩特市| 洛川县| 甘孜| 桐庐县| 南昌县| 兰西县| 南涧| 扶风县| 甘孜县| 西畴县| 福鼎市| 辛集市| 罗甸县| 贺州市| 库车县| 东兰县| 抚宁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