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忘不了那把老鋤頭,春挖田來趕著那日月走,手上的老繭寫滿喲,咱老百姓的大豐收……”12月15日,在鄉寧縣西交口鄉坪頭村,左明科正滿臉陶醉地給鄉親們演唱鄉寧原創民歌《老鋤頭》。提及9年前在俄羅斯、韓國進行中外文化交流演出時的場景,他依然激動不已,“那場演出意義非凡,因為在那一刻,鄉寧民歌跨越了國界,讓國外觀眾感受到了來自咱們中國黃土高原的深厚文化底蘊,現場雷鳴般的掌聲讓我感到特別自豪。”
鄉寧縣,這顆黃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不僅擁有秀麗的山川,還孕育了豐富多樣、獨具特色的鄉寧民歌。從鄉村的田間地頭到城市的舞臺中央,鄉寧民歌以其質樸無華的語言和悠揚的旋律,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傳遞著千年的文化精髓。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精神的傳遞。在教化育人中,鄉寧民歌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成為這片土地上珍貴的文化瑰寶。
黃土里的瑰寶
鄉寧古稱鄂邑,春秋晉鄂侯居此,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不僅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還有著悠久的文化資源,民間至今流傳著“黃河岸邊聽歌聲 鄉寧民歌最入心”的民謠,但隨著朝代的更迭,時過境遷,鄉寧民歌斷斷續續傳承在民間老藝人口中,許多珍貴的民歌面臨失傳的風險,為了搶救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鄉寧縣文聯和鄉寧民歌研創工作室的文藝工作者們踏上了艱難的發掘之旅。
通過近40年的發展,鄉寧民歌展現出“勃勃生機”,鄉寧一躍成為民歌大縣,這與鄉寧民歌研創工作室負責人王晉強及鄉寧縣政協原主席閆靈娣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上世紀80年代,當時還是一名基層文藝工作者的王晉強長期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19歲時,王晉強收到了父親送的板胡,便一發不可收拾,踏上了鉆研音樂的路。為了收集、傳承鄉寧民歌,王晉強一到節假日就到鄉下,向民間歌手學習、交流、溝通。每到鄉下,他不是在老百姓的炕頭,就是在田間地頭;不是在農民歇腳的村頭,就是在農民門外的墻頭,聽音調、記歌譜、寫歌詞……
眼下,廣為流傳的《摘花椒》就是王晉強在一次下鄉時偶然發掘的。“記得是個周末,我在云丘山一帶轉悠時,路過一戶人家,忽然聽到有人在院子里哼著小調,憑著對民歌的敏感,我就走進了這座小院。”王晉強說,通過溝通,得知老人名叫光水英,時年70多歲,哼唱的是從老一輩那里相傳下來的小調,他當即掏出本子記錄下了這首瀕臨失傳的《摘花椒》,回去后又連夜整理,最終使這首珍貴的民歌得以保存并廣泛傳播。
“作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寧民歌承載了厚重的歷史,反映了人們生產生活變化、民風民俗以及生活習慣,是鄉寧文化的‘活化石’,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別是極具個性的鄉寧方言,成就了鄉寧民歌的個性特色,它是鄂文化、黃河文化、中和文化的精粹,在黃土高原上獨樹一幟。”今年76歲高齡的閆靈娣,曾任鄉寧縣政協主席,她不僅在本職工作中勤勤懇懇,更是一位傳統文化的熱心挖掘者和傳承者,為鄉寧的文化繁榮傾注了滿腔熱忱。
在閆靈娣的推動下,鄉寧民歌研創工作室成立,一支由民歌傳承人、音樂愛好者組成的隊伍,踏上了尋覓鄉寧民歌的征途,許多傳統民歌得以被悉心記錄、整理和傳承,讓鄉寧的傳統文化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我們收集、發掘、創作民歌就是想把這種音樂代代相傳。”閆靈娣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傳承鄉寧傳統文化的堅定信念。
歌聲中的情懷
一名作曲、三名作詞、十五名青年業余歌手……經過多年的努力,鄉寧民歌研創工作室吸納了不少音樂愛好者加入。現如今,團隊成員不僅人人有新唱法,個個有拿手歌,而且大家承前啟后搜集民歌、詮釋新歌。在成立的幾年時間中,團隊成員共搜集到傳統民歌127首,創作新民歌300余首,在鄉寧縣實現了“一業一歌、一景一歌、一鄉一歌”的目標。
“發掘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民歌得以傳承,才是更加艱巨的任務。”王晉強說,為此他集思廣益,并在鄉寧縣文聯和鄉寧民歌研創工作室的推動下,讓鄉寧民歌不僅走進了校園,還推出了“民歌鄉村行”這一項品牌活動。
在西坡鎮于家河村的第197場“民歌鄉村行”演出中,來自鄉寧各行各業的民歌愛好者輪番登臺,獻上了《老鋤頭》《趕會》《螞蚱蚱》等經典曲目,歡快的歌聲響徹村莊。
“左明科來一首……”
在群眾的歡呼聲中,左明科登臺獻唱了耳熟能詳的《梅花坡哩人蒞啦》,再次將演出推向高潮。
在鄉寧縣,如果說閆靈娣和王晉強是鄉寧民歌的發掘者,那么左明科則是當之無愧的傳承者之一。這位出生于鄉寧縣西交口鄉坪頭村的獨唱演員,用他那充滿個性的嗓音和極具鄉土氣息的演繹,將鄉寧民歌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1980年,左明科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雖然生活困苦,但并沒有磨滅他對歌唱的熱愛。初中畢業后,左明科到煤礦挖過煤,跟隨鄉間藝術團走村串戶唱過歌,用稚嫩的雙肩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即使是在野外放牛,他也能對著藍天白云、高山峽谷吼上幾嗓子。煤礦繁重的體力勞動、鄉間藝術團食不果腹的生活,使這個少年萌生了去外面精彩世界闖一闖的念頭,憑借著對歌唱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左明科逐漸在鄉寧乃至更大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當機會來臨,左明科被邀請走出國門,前往俄羅斯、韓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在國外演出時,我心中既激動又忐忑,激動的是,自己從小唱到大的民歌,竟然能有機會在世界舞臺上展示;忐忑的是,這些外國朋友能否理解并接受這份來自遙遠東方的音樂禮物。”
然而,演出結束后,左明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熱烈反響。從此,左明科和他的鄉寧民歌成為連接不同文化和心靈的紐帶。
受邀參加“愛臨汾·贏未來”臨汾文旅推介會、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唱響母親河 山西民歌賞析音樂會”、山西省文博會、登上了高雅殿堂——山西大劇院音樂廳、受邀到山西師范大學演出……近年來,鄉寧民歌大放異彩,頻頻展現高光時刻。
如今在數字化時代,鄉寧民歌愛好者們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民歌文化,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社交媒體發布民歌視頻、音頻資料,讓更多人了解鄉寧民歌、喜愛鄉寧民歌。同時,他們還邀請知名歌手、音樂人參與鄉寧民歌的改編和創作,為傳統民歌注入新的活力。
歌聲中的力量
鄉寧民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教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鄉寧人民的智慧與情感,通過質樸無華的語言和悠揚動聽的旋律,傳遞著真善美的價值觀,激發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在鄉寧民歌的豐富寶庫中,不乏贊美孝道、弘揚美德的佳作,《說了媳婦忘了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首歌運用擬人的寫作手法,將“孝”與“不孝”通過“麻野雀”和“火燕燕”兩種動物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歌曲曲調朗朗上口,兩種動物行為的強烈反差,教育人們要講禮數、敬孝道,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同時,鄉寧民歌還生動展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和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摘花椒》便是一曲勞動人民的贊歌。這首歌通過描繪一對小夫妻在井坪子摘花椒時的勞動場景和微小細節,展現了他們之間濃濃的愛意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勞動的美好,更激發了人們奮斗向前的動力。
現如今,鄉寧民歌更成為了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窗口。《紫砂緣》便是一例。這民首歌以鄉寧紫砂藝術為主題,講述了鄉寧人對紫砂的執著和信念。它不僅讓人們了解了鄉寧紫砂的獨特魅力,更增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閆靈娣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劇《鄂頌》更是鄉寧民歌教化育人的典范。該劇通過“從遠古走來”“促民族融合”“展民俗風情”和“唱盛世頌歌”四個篇章,全面展現了鄂文化的歷史發展變遷、鄂人的勤勞樸實、鄂地的繁榮發展以及近現代鄉寧的經濟社會狀況。《鄂頌》不僅成為鄉寧悠久文化的象征,更是深植于人們靈魂深處的印記。
鄉寧民歌,這黃土高原上的天籟之音,是鄉寧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情感的寄托。它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凝結著鄉寧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是這片土地上最真摯、最動人的聲音。
在發掘、傳承與教化育人的道路上,鄉寧縣文聯和鄉寧民歌研創工作室的文藝工作者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他們用歌聲記錄著、傳承著,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與風情。同時,他們也用歌聲教化育人,讓鄉寧民歌成為新時代青少年成長道路上的精神食糧。在他們的努力下,鄉寧民歌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吸引著更多的人去聆聽、去感受、去傳承。因為,它是鄉寧人民的聲音,是黃土高原的靈魂,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記者 賀軍澤 柴亞虹 孫哲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