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對于忙于工作的家長和為學業拼搏的孩子們而言,春節假期無疑是寶貴的休憩時光,也是甜蜜的親子時段。臨汾市家長學校的三位學員張先生、馮女士、樊女士提前策劃、部署,攜手開展了一場“讓孩子認識年文化”的“大行動”,和孩子們一起過一個有儀式感的中國年。
知年俗 學年禮 品年味
張先生、馮女士、樊女士都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也是資深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他們的三個孩子萌萌、曉宏、舟舟年齡相差不大,分別上小學二、三、四年級。說起這次“大行動”的初衷,三位家長頗為感懷。
“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小時候還較為熟悉的一些春節習俗,對孩子們來說已經慢慢被簡化甚至淡忘了。”樊女士表示,上四年級的兒子對傳統年俗文化不甚明了,倒是對“萬圣節”“圣誕節”等洋節熱衷追捧,令她有些擔憂。當她把困惑告知兩位好友后,大家一致認為,應該讓孩子了解中國年文化,在血脈里種下傳統文化基因,這是家長不可回避的責任和使命。
由此,三位家長達成了共識,從知年俗、學年禮、品年味起步,聯手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們“補課”,讓他們了解春節傳統元素,并感受中國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遵循老規矩 天天有安排
“今年寒假里,除了做作業之外,咱們不整天上網玩手機,也不悶在家里看電視打游戲,咱們天天都有活動項目。”農歷小年前一天,三位家長給孩子列出了“計劃單”。
臘月廿三是小年,一大早,孩子們走進廚房,跟著大人清洗灶臺,把廚房打掃得干干凈凈。接著,在家長帶領下來到超市,購買了香甜的糖瓜和八寶米,還選購了電子爆竹、春聯、窗花、“福”字和中國結等吉慶飾物。晚上,孩子們跟著爸爸媽媽學習如何熬八寶粥,先浸泡,后用大火煮沸,然后轉為中小火繼續熬,當一碗香噴噴的粥端到面前時,他們吃得特別起勁。三位家長還講了灶王爺的故事,孩子們知道了吃糖瓜的由來。
隨后幾天,家長帶領孩子們一起掃房子、置辦年貨,教孩子們如何炸豆腐、炸丸子、燉肉。在制作年饃環節,爺爺奶奶親自上手,孩子們有樣學樣,揉面團、捏耳朵、搓長尾巴、剪須毛,雖然看著笨拙粗糙,但還真有點兒龍的樣子。舟舟對奶奶說,“龍年蒸龍饃,好運連連來”。奶奶高興地摸摸他的頭:“我孫子又長本事了!”
除夕馬上就到了,萌萌提前“做足功課”,貼春聯、包餃子、守歲。爸爸告訴她,古代的習慣是文字從右往左念,所以春聯的上聯要貼在大門右側、下聯貼左側。爸爸還與她相約,豐盛的年夜飯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零點之際,給門口的電子鞭炮通上電,在響亮的噼噼啪啪炮竹聲中除舊迎新……
馮女士提前教了女兒一些春節禮儀,到親戚好友和鄰居家祝賀新春,要說幾句拜年的吉祥話,給長輩送上新春的祝福。按照老規矩,女兒正月初一在爺爺奶奶家,正月初二開始走親戚,當天是外婆家,之后是姑、姨、舅、嬸,向長輩一一拜年并接收祝福紅包。這樣不但跟親戚朋友熟絡了感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親情溫暖,還懂得了一些社交禮儀。
孩子興奮 家長欣慰
幾天過去了,面對著一臉期待的爸爸、媽媽,三個孩子紛紛發表了感言:自己動手購買并布置春節裝飾很有成就感,學到了之前不清楚的春節禮儀和習俗,最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特別開心溫暖。孩子們說,本來頭疼的寒假作文有了素材,還完成了部分社會實踐作業。他們的結論是:明年春節還要走這樣的“老傳統”流程,體驗更多的年味。聽到這樣的“總結報告”,三位家長很是開心。
我市著名文化學者喬忠延表示,傳統年俗里一些儀式化的東西雖然逐漸淡出,但與家人團圓時濃濃的親情以及背后的文化紐帶不會改變。家長應該多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根有魂的中國人。
記者 郭璞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