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華夏文明的壯闊版圖中,山西臨汾,這座黃河之畔的歷史名城,宛如一顆古老而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她承載著數千年的厚重文化,見證了華夏民族的滄桑巨變,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近年來,我市以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用非常之力、行非常之舉、盡非常之責,堅持全方位、全域化、全體系、全效化、全景化創建,在國家級榮譽評選中喜訊連連。
回首來路,幾多付出,幾多艱辛。臨汾為何能在全國文明創建的舞臺上屢獲佳績?背后是全市久久為功的堅持、創新務實的舉措和全民參與的熱情。
駐足回望,臨汾文明之路步履鏗鏘。
夯實根基
把舵文明創建航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文明創建工作不僅是民生改善的內在需求,更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在臨汾,“文明”不僅是口號,更是融入城市肌理的實踐。
近年來,我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堅持顏值氣質與價值并重、精神塑造和文化打造相融合,在涵養城市文明素養、城鄉環境大整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實現了突破提升,推動構建全域創建、全民創建、全城創建的良好格局,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筑起城市百姓的“幸福口碑”。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文明城市創建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的核心任務,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一把手”推進、“一盤棋”實施、全社會參與。成立創建文明城市領導組,及時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堅持“城鄉聯動、一體推進”,提升全域整體文明水平。
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指引著文明創建的方向路徑,回應著全市人民的熱切期盼,催生著城市發展的內驅動力。
文明創建,落實是關鍵。為確保創建工作順利進行,我市以城區創建為“龍頭”、 以社區創建為突破、以村鎮創建為基礎,全市上下堅持樹立“一盤棋”思想,強化一條心、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實。同時,立足創新工作方式,精心設計活動載體,創新開展“騎著單車看創建”“拿起手機拍創建”“穿起馬甲干創建”等活動,做到共創共建共享。
“文明創建,不是為了一時的榮譽,而是為了讓臨汾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著文明的氣息,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文明的環境中幸福生活……”“創建文明城市,是為民謀福祉的重要舉措,必須堅定信心,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創建工作中。” 在我市多次召開的相關會議上,從上到下、擲地有聲的話語傳遞出對創建文明城市的高度重視和堅定信念,為全市創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全市各地、各單位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協同作戰、合力攻堅;廣大黨員干部、社區工作者、社會組織等群體以飽滿的熱情奔赴在舊城改造、社區治理、環境整治、城市管理等工作一線,解決問題、推動落實。針對重點難點、弱項短板,我市尊重民意、集納民智,制訂了具體工作方案和計劃,建立工作臺賬,對涉及的所有區域、所有工作明確整治標準、整治措施,對癥下藥、標本兼治、集中攻堅。
讓文明城市的相關知識、政策家喻戶曉、入腦入心,宣傳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堅持社會宣傳與入戶宣傳并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齊上,統籌推進理論宣傳、新聞宣傳、社會宣傳、網絡宣傳,全方位、高頻率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宣傳,營造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將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之于城,在文明城市創建中不遺余力、奮勇向前。
多點開花
共繪文明實踐畫卷
多個城市、村鎮、單位、家庭、校園上榜“全國文明”,臨汾收獲的不僅是沉甸甸的榮譽,更是廣大市民得到的實實在在的實惠:城市內涵豐富了、配套設施完善了、文明意識增強了、生態環境變美了、幸福指數提升了……一個精細化、規范化、品質化的文明城市,正婉約綻放在臨汾這片土地。
不難看出,躋身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的名單中,每一個都有著獨特的文明創建故事和寶貴經驗。
這些熠熠生輝的“文明地標”,或是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肌理,讓老舊社區變身“智慧家園”,讓背街小巷煥發嶄新容顏;或是以文化浸潤鄉土,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能,筑牢基層治理根基;或是以感人的家風故事,勾勒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圖景……
洪洞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征程中,高標準打造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個實踐所、95個實踐站,培育了4個省級、8個市級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全縣165支志愿服務隊、11.6萬名注冊志愿者持續開展“讓老家更溫馨,讓人民更幸福”志愿活動。該縣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抓起,實施了便民服務、交通公共秩序治理、市政園林綠化設施提檔升級等10項專項行動和愛心驛站暖如家、愛心母嬰室、健康義診進社區等10件便民利民實事。建成全省一流的“小水滴托育服務示范中心”,為嬰幼兒提供優質照護;縣人民醫院長期開展“星期天醫生”活動,32個專家工作室56名專家入駐接診。傾力打造的全省首個大明市井文化特色街區——見賢里,通過3個主題“街心公園”、12處城市新景觀,讓城市有顏值更有內涵,彰顯著獨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堯都區三元社區以打造“文明社區、和諧家園”為目標,走出了一條以志愿服務促社區發展的創新之路,探索出了“建立完善一批制度、建設招募一批隊伍、建設一批平臺陣地、開展一批特色服務”的“四個一批”工作法破解難題,不僅讓轄區“辦好事、做好人”的文明氛圍更加濃厚,更延伸了社區工作的手臂,把民生實事送到了廣大群眾身邊。2024年共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210余場,實實在在地溫暖了社區居民的心。
蒲縣山中鄉山中村以“道德銀行”為創新載體,將村民的文明行為量化為積分,存入“道德銀行”賬戶,用于兌換生活用品或享受相關服務。這一舉措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曾經的“邋遢懶漢”在“道德銀行”的激勵下,積極參與村莊環境整治,主動幫助鄰里,成為村里的“文明之星”。安澤縣府城鎮飛嶺村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對傳統古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修繕古老民居,打造民俗文化展示館,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該村通過舉辦“鄉村文化節”“民俗體驗活動”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臨汾市消防救援支隊號召和動員全體人員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工作,定期組織指戰員參與社區服務、關愛老人等志愿服務活動,大力開展“學雷鋒”“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實踐。國家稅務總局洪洞縣稅務局依托“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設立“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傳承中華美德;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豐富創建內涵;發揮群團組織作用,組織文體活動,激發活力、增加凝聚力。
古縣南垣鄉陳香村吳志青家庭是一戶普通農村家庭。吳志青不僅是家中的賢內助,更是村里婦女兒童事業的熱心人。她時常主動關懷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用愛心傳遞溫暖。農閑時分,吳志青還不忘學習與閱讀,以自身求知精神感染著家人。在她的帶動下,丈夫也養成了熱愛讀書的好習慣,不斷提升自我修養與知識儲備。兩個孩子自幼也對知識充滿渴望,學習熱情高漲,為鄰里鄉親樹立了榜樣標桿。
這些先進典型既是文明創建的標桿,更是可復制的鮮活樣本,不僅勾勒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頻共振的發展路徑,更傳遞著“文明創建人人有責,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深刻理念。
創新實踐
引領社會文明風尚
在文明創建實踐中,我市積極探索創新,從群眾需求出發,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動,讓文明創建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無論嚴寒酷暑,交警部門堅守在各個交通要道,加大對駕乘電動自行車未佩戴安全頭盔、逆行等重點交通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城管部門加強廣場、游園、夜市環境衛生及周邊交通秩序管理;交通運輸部門對三(四)輪車非法營運開展專項整治,聯合屬地社區狠抓源頭管控……
交通秩序和環境衛生是一座城市的“臉面”,也是文明創建的基礎。我市積極推進市區交通秩序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不留死角“治臟”,全面整治路面衛生及建筑立面、戶外廣告等,實現大街提標嚴管、小巷動態清零、城鄉接合部同步跟進;不留情面“治亂”,清理整治亂停亂放、亂擺亂掛、亂圈亂占,實現城市面貌整潔靚麗、運行秩序井然、管理嚴格規范;不遺余力“治差”,解決以往工作標準不高的問題,切實提高質量和水平,達到既“有”還“好”的層面。
通過一系列整治行動,臨汾的城市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街道整潔干凈,交通秩序井然,為文明城市創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2024年5月17日,全市“最初中國·文明臨汾”十大專項行動啟動,圍繞“文明涵育·書香臨汾”“文明育人·德育先行”“文明行為·從我做起”“文明出行·安全常伴”“文明普法·知法明理”“文明守法·平安自律”“文明守護·健康成長”“文明家庭·親子陪伴”“文明上網·綠色清朗”“文明善行·榜樣傳承”專項行動,推動市民在潛移默化中厚植道德基礎、樹立法治觀念、培養文明行為、增強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強化市民“臨汾建設我參與、臨汾形象我維護”意識,使市民文明素質和行為習慣與城市“雙品質”建設同步提升,深化“愛臨汾·贏未來”品牌建設。
同年8月15日,我市多部門向全市發布了“最初中國·文明臨汾”三個“十小事”——“文明十小事”“健康十小事”“環保十小事”,從言語文明、行為文明到合理膳食、規律運動以及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等,一共430個字,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30個小細節。
一時間,文明之風吹遍臨汾大街小巷,拂過青磚黛瓦的老城、掠過生機勃勃的新村,從機關單位的窗臺飄進、在校園的林蔭道上流轉。
這股文明之風,是城市里斑馬線前的禮讓,是農貿市場的整潔有序,是居民樓里鄰里互助的溫情;是鄉村庭院的靚麗潔凈,是村規民約里的善意,是田間地頭尊老愛幼的傳承;是單位里高效務實的擔當,是校園內書聲瑯瑯中的品德滋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在人與人之間架起理解與尊重的橋梁,讓城市充滿溫情。
文明創建重在建設,貴在實效。我市在創建方法上打好“組合拳”,綜合運用市場、行政、法律等手段,教育、創評、嘉許等措施,不斷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在創建活動上突出“主題化”,堅持大主題、小切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媒體欄目等陣地的教育作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創建實踐上堅持“聚民心”,注重推動解決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看病上學、養老托幼、市政設施、公交出行、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等民生問題,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文明創建帶來的變化。
從市區交通秩序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扎實推進,到“最初中國·文明臨汾”十大專項行動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再到三個“十小事”對市民文明素養的點滴培育,臨汾在文明創建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發動全民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正是這些成功做法,讓文明之花在平陽大地絢爛綻放。
文明浸潤之處,處處皆景。它無聲卻有力,重塑著臨汾的精神肌理,讓臨汾既有歷史的厚重,更添時代的溫度。榮譽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更是我市對文明不懈追求的生動體現。未來,臨汾將繼續以文明為筆,以奮斗為墨,書寫更加絢麗多彩的文明篇章,向著更高的文明目標奮勇邁進。
記者 李衛紅 閆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