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當筆尖在試卷上沙沙作響,當考場外的蟬鳴漸次響起,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考生,卻同樣懷揣著熱忱與期待;他們沒有考試任務,卻在考場內外奔忙不停。連續三天,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志愿者用責任與擔當,共同編織起一張溫暖的服務網,為高考考生鋪就了一條充滿愛與關懷的趕考之路,讓文明之花在平陽大地上綻放得更絢麗。
師者執燈 傾授業之暖
6月9日清晨6時許,田婧已站在臨汾一中高考服務點。這已是她連續第三天參加高考志愿服務,盡管略顯疲憊,但眼神里依然閃爍著熱忱的光芒。
作為臨汾銘德職業高中的一名教師,田婧在得知高考需要志愿者時毫不猶豫地報名加入,將自己的短暫假期化作守護考生的時光,在服務點承擔起志愿者隊長一職。“我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深知考試對孩子們意味著什么,能為他們做點兒事,我覺得特別有意義。”田婧笑著說。
高考期間,田婧每天按照規定時間準時到達服務點,熟練地清點核對每一份愛心物資,同時,有條不紊地安排當日服務內容,根據需求合理分配任務,精準服務考生。
“不要緊張,放松心態”“檢查很重要,做完題目有時間可以多檢查,不浪費在考場的一分一秒”……距離考生進入考場還有些許時間,田婧化身“心靈疏導員”,像開導自己的學生一樣為他們注入力量。
本該利用休息日享受休閑時光,田婧卻選擇穿上紅馬甲奔赴服務一線。她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僅在課堂,更在社會的每個角落。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考生感受到溫暖與力量。”
學子接力 燃青春之火
“大家往后退一退,為考生留出一條通道,謝謝配合……”6月9日下午,在臨汾一中考點外,志愿者戴弦一邊維持現場秩序,一邊大聲重復著同樣的話語,確保考生進入考場的通道暢通無阻。
此時,空氣中彌漫著灼人的氣息,盡管額頭上冒著豆大的汗珠,戴弦和伙伴們依然堅守在道路兩側維持秩序,直到最后一名考生進入考場,他們才安心地走到遮陽棚下稍做休息。
戴弦是山西電子科技學院大一學生,參與此次志愿服務工作是他一年前就計劃好的:“我去年高考時,許多志愿者冒著酷暑為我們提供幫助,那一刻我特別感動,所以今年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高考志愿服務,希望能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戴弦每天不到6點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后便趕往集合點,和伙伴們搭帳篷、搬物資、擺放水,確保早到的考生能有休息的地方。當每一場考試結束,他們再次忙碌起來,直到所有考生走完才拆卸帳篷、收拾現場,讓一切恢復如初。
第一次參加這種大型的志愿服務活動,戴弦既開心又激動。令他尤為欣慰的是,來自考生家長對他們的肯定和贊揚。“當時我在太陽下配合交警維持秩序,一位家長對我說著謝謝的話,還用他手里的扇子為我扇了好長時間。”戴弦說,“原來在做志愿服務的時候,能得到認可,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志愿服務不僅是付出,更是成長。在這里,我學會了團隊協作,收獲了滿滿的感動。今后,我會一如既往地參與到各種志愿服務活動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讓志愿精神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光彩。”戴弦的話語間充滿了堅定。
母子同心 揚奮進之帆
高考三天,有一對特別的“志愿母子兵”——16歲的王奕博和他的母親。
清晨6時許,王奕博和母親已經來到臨汾五中考點外的志愿服務點。母子倆分工明確,母親負責整理愛心物資,將礦泉水、藿香正氣水、扇子等物品擺放整齊;王奕博則和其他志愿者熟練地搭建遮陽棚,擺放桌椅。“以前都是自己參加志愿服務,這次能和媽媽一起,感覺更有干勁了!”王奕博笑著說。
考試期間,母子倆的身影在考點外忙碌不停。王奕博穿梭在等待的家長中間,為他們送上清涼的飲用水;母親則站在路口,協助交警引導車輛有序通行,提醒來往行人保持安靜。對于再有兩年也將參加高考的王奕博來說,“看著學長學姐們奔赴考場,就像看到了未來的自己。”
“看到孩子們安心走進考場,聽到家長們的感謝,再累也值得。”王奕博的母親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欣慰地說,“孩子從小就熱心公益,這次能和他一起參加志愿服務,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在為期三天考試中,這對“母子兵”累計服務時長超過30小時,為數百名考生和家長提供了幫助。他們的身影,成為了考場外一道溫暖而動人的風景線。
三天的志愿服務,是責任的堅守,是愛心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傳承。志愿者們積極踐行三個“十小事”,用自己的微光匯聚成照亮青春征程的璀璨星河,為考生們的夢想保駕護航,也讓志愿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更為“最初中國·文明臨汾”的畫卷添上絢麗多彩的筆觸。
記者 閆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