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光塔街在端午節舉行扎艾草、做香囊活動
廣州兒童參與包粽子活動
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上,健兒們奮勇爭先
市民精心準備食材包粽子
端午五彩繩迷人眼
端午香囊受青睞
馬來西亞檳城龍舟賽
參賽者在印尼廖內群島丹戎檳榔市參加龍舟比賽
臨汾蜜棗粽
馬來西亞粽
印尼棉蘭肉粽
編者按
今年5月31日是農歷五月初五——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自2009年9月30日,中國端午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廣州日報》、《臨汾日報》連同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印度尼西亞《訊報》,共同推出“中華文脈·端午尋根之棉蘭—檳城—廣州—臨汾聯動共端陽”專題報道,通過講述三國四地既根脈相連又各有特色的端午文化習俗,共同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的傳承與發展。
每到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飄粽香,江面上龍舟競渡的鼓聲震天響。這熱鬧的場景背后,藏著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文化記憶。“棉蘭—檳城—廣州—臨汾”四城雖相隔遙遠,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根脈相連。
龍舟競渡文化紐帶
團結友愛同舟共濟
兩千多年以來,龍舟一直是中國傳統的重要民俗活動之一。近代,龍舟運動伴隨華僑華人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今,龍舟運動已在全球五大洲擁有5000多萬愛好者。它既是傳承千年的文化紐帶,也是令人熱血沸騰的競技體育,同時更成為多地文旅產業吸客的“金字招牌”。
在印度尼西亞棉蘭,雖然當地因地理條件限制無法舉辦龍舟比賽,但在端午節期間,鄰近的廖內群島省卻總會如期舉行龍舟競渡活動。賽場上,龍舟健兒們揮槳奮進,水面激起浪花,岸邊群眾熱情歡呼。廖內群島省政府表示,這種跨區域的文化傳承,不僅讓印尼民眾對中華傳統節日有更深入的了解,也為華人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注入了新動力。
在馬來西亞,每年端午節前后,從檳城、馬六甲、巴生到沙巴斗湖,各地河道湖泊都會響起陣陣鼓聲,龍舟劃破水面、浪花飛濺,熱鬧非凡。其中,檳城的龍舟賽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不僅是本地年度盛事,也吸引了來自東南亞各國的隊伍共襄盛舉。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的龍舟文化具有跨族群的參與度,各個種族的青年都會組隊參與比賽,展現出文化交流的活力。這種融合不僅加深族群理解,也賦予端午節這個中華傳統節日新的生命力。
而在廣州,端午節可以說是全年最熱鬧的節日。除了舉行競速為主的大型龍舟賽,廣州的扒龍船更是一場盛大的民俗巡游,又稱“龍船景”。各村會在端午節前約定時間扒著龍船互訪、聯誼。到了某條村“招景”(即邀請其他村落的龍舟前來拜訪)當天,其他各村的龍船就陸續來到此處,俗稱“趁景”。“趁景”的龍船表演幾個來回后,“招景”村的村民就會請這條龍船上的人上岸飲龍船茶、吃龍船餅。來“趁景”的龍船要走時,還要舉行一個答謝儀式,以示對主人的感謝。
通過龍舟競渡,年復一年的你來我往,國與國、族群與族群,村與村、人與人之間慢慢加深了解,結成世交和朋友,讓中華傳統文化中團結友愛的品德不斷傳承與發揚。
粽子口味不斷變化
文化內核始終如一
端午佳節,粽子的香氣飄滿街巷。據傳,粽子最初被用作祭品。如今,這一傳統美食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不僅是一種節日食品,更是一種情感寄托,傳遞著中華民族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隨著時代的變遷,世界各地華人根據當地食材,不斷豐富粽子的種類和口味,但其背后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卻始終如一。
在山西臨汾,粽子口味以“甜口”為主。臨汾人包粽子多以糯米為主料,搭配紅棗、蜜棗、豆沙等甜餡料制作而成。隨著鍋中的水漸漸沸騰,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煮熟,粽葉的清香、糯米的軟糯、紅棗的香甜相互交融,融匯出臨汾人對端午節最深情的眷戀。
馬來西亞檳城作為多元族群交融之地,其粽子種類與風味也因華人族群不同的祖籍而異。福建籍華人偏好咸蛋黃、五香肉、栗子與香菇為餡的咸肉粽;潮州籍華人則喜愛內含綠豆、豬肉和蝦米的甜咸粽;客家籍華人則習慣蘸糖食用堿水粽,別具一格。這些多樣化的粽子風味,體現了當地華人文化的融合與傳承。此外,檳城一帶還保留著獨特的“娘惹粽”傳統。這種粽子以蝶豆花將糯米染成迷人的藍色,外觀典雅、風味多層,既展現娘惹飲食文化的講究與細膩,也成為當地節慶美食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而在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這里的商家制作的粽子形形色色,不但有咸鮮可口的咸肉粽,也有用料豐富的裹蒸粽,還有包裹豆沙的堿水甜粽。有的商家為了差異化競爭,還用上了松茸、黑松露、鮑魚等高端食材,龍井茶蝦仁、燕麥米山藥紅豆、豆乳芝士等新口味也紛紛“冒頭”,給市民帶來新體驗。
不同于一般的廣式或潮式粽子,印度尼西亞棉蘭的肉粽融合了中華與印尼的風味特色。制作時選用生糯米與多樣化餡料,臘腸、蝦米、香菇、咸蛋等應有盡有,再加上可選的辣椒點綴,入口香糯而不膩,風味層次豐富。除了肉粽之外,棉蘭還有一種獨特的粽子叫作“Kicang”,中文一般稱為“堿水粽”。這種粽子完全不含餡料,以糯米為主材,加堿水調和后包裹成形,經過長時間蒸煮后呈現金黃色,油亮而富有彈性,常配以椰漿果醬或印尼特色的棕櫚糖漿食用,香甜可口,是不少華人和小孩都喜愛的點心。
端午民俗寓意深遠
有力促進文化融合
端午節傳統習俗繁多,除了劃龍舟、包粽子,最常見的還有掛艾草與菖蒲、立蛋等。如今,這些習俗同樣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傳承。
在印度尼西亞棉蘭,端午節會舉行“立蛋”活動,據說在正午時分不借助任何外力把雞蛋豎立起來,象征著天地平衡,也寓意吉祥如意。另外,活動主辦方還會舉行繪制屈原畫像和卡拉OK等活動,讓民眾在參與活動的同時緬懷詩人屈原。
而在馬來西亞檳城,各個鄉團、會館都會在端午節舉辦裹粽子比賽,以此傳承端午節文化,同時也將裹粽子的技巧一代代相傳,確保傳統文化不失傳。
在廣州,最能體現端午煙火氣的習俗當屬“龍船飯”,有“吃了龍船飯,一年順風順水”的寓意。現在廣州各村的龍船飯至少應包括九道菜,具體菜式豐儉由人,但一般少不了“龍船丁”(蘿卜、青椒、沙葛、馬蹄、玉米、堅果跟多種食材切粒炒成)、燒肉、雞等。廣州的“龍船飯”強調集體參與和情感聯結,從籌備到分享,處處彰顯著和親睦族團結互助的精神。
在山西臨汾,當地家家戶戶在端午節時,會在自家門楣上掛上艾草,寓意著招百福、驅邪祟,保佑家人身體健康,平安度夏。同時,孩子們還會佩戴五彩繩,寓意著驅邪避災,祈愿健康成長;婦女們則會制作精美的香囊,內裝雄黃、艾葉等香料,佩戴在身上,既能驅蟲辟邪,又能增添節日的氛圍。
對于全球華人而言,端午節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民族記憶與文化身份的延伸。從粽子的傳承,到龍舟競渡的盛況,都在昭示著中華文化在海外依然鮮活而有力。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通過端午節慶祝活動構建起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文化自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華人故事、傳遞傳統文化,也讓更多當地居民理解并欣賞中華文化的魅力。
未來,無論世代如何更迭、時代如何變遷,端午節這份屬于華人共同的文化情感,都會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綻放光芒。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薛 琰 廖靖文,《臨汾日報》記者:尹 娜 郭海琪,《光華日報》記者:張健欣,《訊報》記者:陳虹文 劉珂宏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 波 王維宣 高鶴濤 喬軍偉,《臨汾日報》記者:尹 娜 郭海琪,《光華日報》記者:張健欣,《訊報》記者:陳虹文 劉珂宏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