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日報社新農村周刊 范韶華
去年,在報社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同事們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飽含深情采寫出了一批散發著泥土芳香的新聞作品,猶如一股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成為報紙版面的一道道亮麗風景,一個個鮮活的事例,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感動和強烈的震撼。
眾所周知,基層是新聞的發源地,記者要寫出鮮活的稿件,坐在辦公室不行,泡在會議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聽匯報不行,靠上網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到群眾中去,到基層中去,到生活中去“抓活魚”,當然,魚在水里是游動的,“抓活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要有一手真功夫,有一套硬本領,做到愿抓、能抓、抓得住。
去年6月18日,省農業廳和市農委組織有關小麥專家對洪洞縣曲亭鎮逍洞村村民李生明高產地塊進行了實打實收,當我接到主任安排的采訪任務之后,心想,這已經是連續兩年在同一個小麥高產示范區進行的實打實收,把去年的稿件拿出來修改一下就可以了,完全當做了應付了事。后來,到達現場之后,當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綜合試驗站站長張定一研究員公布實打實收結果后,頓時,現場農民朋友和農業專家報以熱烈的掌聲。經專家組測量認定,平均畝產達710.1公斤,比我省去年高產紀錄705.9公斤高出4.2公斤,再次刷新全省冬小麥單產紀錄。我當即深入田間地頭,轉變角度、深入采訪、認真地仔細地挖掘和提煉新聞的主題,從中捕捉有價值的線索,挖掘那些閃光的新聞素材。特別是在標題制作上下了很大工夫。大家知道標題是一篇稿件的眼睛,好的標題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勾起人們的閱讀欲望。為此,我在制作稿件標題時進行反復推敲,最終確定為“710.1公斤!紀錄是怎樣刷新的”,同時文中的三個小標題——天時:風調雨順助高產,地利:精耕細作促高產,人和:合力攻堅創高產,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特色就全部概括了進去。由此可見,“抓活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主動擦亮“新聞眼”,善于捕捉“好線索”。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煉人的舞臺在基層。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用一顆敏感的心和敏銳的雙眼去感受,去觀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才能發掘出更有意義的新聞素材,才能寫出更好、更有價值的作品。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現實遠比我們想象的生動得多
下一篇: 大眾特色的報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