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強 文/圖
臨汾新聞網訊 盛夏季節草木繁茂,遠山近村青翠欲滴。走進素有“小金殿”之稱的大寧縣移民新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民居映入眼簾,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門口,進出的人們將垃圾順手丟進附近的垃圾箱,早起的衛生員將街道打掃得干干凈凈,農村生活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這一切變化就是大寧縣委、縣政府精心部署、強化責任,縣衛體局、各鄉鎮有關單位、積極行動、干字當頭、徹底整治農村衛生現狀,創建宜居生產生活環境所取得的顯著成果。
在地處大寧縣城以西10公里處的曲峨鎮道教村,筆者看到,昕水河在村前緩緩流過,村中到處綠蔭如蓋,文化墻圖文并茂,紅旗隨風飄揚,一群游客在清澈的魚池前垂釣,村中的文化廣場上,不時傳來的歡聲笑語打破了村莊的寧靜,老人們悠然自得地漫步在休閑廣場,猶如一幅風景畫。
道教村是“全國文明村”,近年來,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通過多種有效措施,發揮優勢,整合資源,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項目,使文明新村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此,大寧縣以該村為示范點,采取網格化管理、常態化堅持、全過程監督,扎扎實實抓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大寧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大寧縣開展“治六亂、靚家園、迎小康”村莊清潔專項行動方案》,召開專門會議安排部署,提出搞不好環境衛生就“一票否決”的過硬舉措。圍繞市委、市政府愛國衛生工作安排,整治“六亂”(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扔亂倒),尤其是突出“四堆八亂”治理。各村根據村民分布情況,由各村黨支部負總責,實行黨員包片負責制,包片黨員負責片區內居民的門前三包落實情況和日常環境衛生監督,確保村內的環境衛生始終維持良好的狀態,著力完善村莊保潔長效機制,引導村民養成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建設美麗宜居新家園。
在污水處理工作中,該縣依托當地“一河碧水向西流,兩岸青山中部低”的地形地貌,按照“規劃一批、建設一批、完善一批”的要求,完成了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并已評審通過,在鞏固提升新昕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大寧縣第二污水廠于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甘棠村、黑城村、道教村污水管網已接入第二污水廠主管網,曲風村污水處理工程將于10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全縣的污水每天處理達到8500余噸,有效控制了污染源,為改善生態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村里的環境衛生干凈了,別人給孩子介紹個對象,人家來了看著也光彩。”這是太古鄉太古村民王玉臣對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感觸。自從在村頭設置了垃圾箱,村民們發現,只要不亂丟垃圾,農村也會和城里一樣干凈。
正在帶領村民清理衛生死角的太古村黨支部書記白軍賢介紹,自從搬進移民新村,村民們除了把自己家里衛生搞好以外,都能自覺愛護村里環境,目前村里有15個垃圾箱、3臺垃圾清運車,對垃圾實行統一收集、集中處理,已經實現了“垃圾不落地”。
在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開展以來,大寧縣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龍頭作用和黨員的表率作用,嚴格落實責任,明確目標,建立起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任雙組長,各村委會“第一書記”、支部書記牽頭具體抓的長效機制。全縣各村委會都制定了《垃圾池管理制度》《保潔員管理制度》《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等,逐步引導老百姓改變以往的陳規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將垃圾池等公共設施的管護責任落實到人,做到垃圾有專人清潔、專人清運,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其中,“一拆三清一改”拆除農村亂搭亂建58處,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380噸,清理內河道、溝渠垃圾68噸,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95噸,并全力引導和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整治廢棄建筑和殘垣斷壁15處,還綠面積65畝,清理亂貼亂畫208處,清理庭院內外、街巷、道路兩旁的垃圾堆、柴草堆、煤堆、糞堆、建筑渣土堆和料堆等亂象328處,對田間地頭堆放的農作物秸稈、果樹枝條、廢舊地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進行處理。同時,完善了硬件設施,全縣84個行政村修建垃圾收集點2962座,配備流動垃圾桶1360個,垃圾清運裝載機40輛,三輪80輛,垃圾運送車80輛。如今,全縣各個農村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垃圾做到了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村莊比例達到90%。實現了畜禽糞便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
領導重視,干部帶頭,全民參與,久久為功,大寧縣通過扎扎實實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有效提高了村民的衛生文明意識,增強了群眾的榮譽感和集體觀念,老百姓都踴躍參加各項公益事業,家家戶戶干凈、整潔,柴堆擺放有序,村道上的雜草有人主動拔除,溝渠有人及時清理,村容村貌明顯改善,一幅幅鄉村文明與田園風光相互交織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翠微山下、昕水河畔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