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5月18日,她出生于山西。為了紀念臨汾戰役的重大勝利,父親將她的名字起為“臨汾”。
70年后的這一天,她追尋父親的戰斗足跡,第一次踏上這片浸透先烈熱血的土地,重溫英勇無畏的“臨汾旅”精神。5月18日晚,在“臨汾旅”子弟的簇擁下,一場特別的生日會溫馨而熱鬧,70歲的壽星潘臨汾講述了一個穿越烽火硝煙卻始終值得銘記的故事。
潘臨汾的母親是山西太原人,自幼吃了許多苦。1947年,一場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紅色風暴改變了她母親的一生。潘老娓娓道來:機緣巧合下,母親成為了一名女兵,并與同在一支部隊的一名軍官結為夫妻。那名軍官就是我的父親潘放,他當時任23旅67團2營指導員。”1948年,潘老的父親在前線作戰,母親因懷孕留在后方待產。“打臨汾時,父親告訴母親,不論生男生女,這個孩子就叫‘運娃’。一是紀念運城戰役勝利的喜悅;二是因為山西晉南一帶的人喜歡把孩子喚作娃,而母親又是在打運城期間懷孕的;三是這個小生命給父親帶來了好運氣,在運城戰役最后決戰時,父親僥幸撿回一條命,但左上臂嚴重負傷,再也無法用力。”潘老透露,這就是她的曾用名“運娃”的來歷。
潘老的父親走向戰場,就沒有想過能活著回來。事實上,在臨汾戰役期間,他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臨汾俗稱“臥牛城”,以易守難攻出名。
臨汾城城墻僅地基就厚達六十多米,城墻上方可并排行駛兩輛卡車。
尤其是城防工程,經日軍長期占據修筑,又經胡宗南、閻錫山國民黨部隊的加固,構筑了4道防御陣地。
面對如此高大密集的城防工事,我軍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時進行坑道作業,即在東關挖坑道,用地道直迫城墻底下,并在城墻底下堆積大量炸藥,用這個辦法炸開城墻。1948年5月15日,坑道作業任務完成,其中一號坑道長達117米,二號坑道長達115米。
“我軍進行坑道作業,準備爆破堅固的城墻。敵人發現后立即開始反擊,一旦聽到地下有響聲,便從城內挖坑道,破壞我軍的坑道。有一天,我父親在坑道里作業時間過長,幾位戰士就勸他去坑口緩一緩。父親剛走到坑口,就聽到身后傳來‘轟’的一聲,一股氣浪從坑口噴出,那幾名戰士壯烈犧牲了。”潘老面色凝重地說,不過短短一分鐘,父親與這幾名朝夕相處的好戰友雖在咫尺,卻是天人永隔。父親生前每每講到此事,都忍不住傷心難過。”烈士們的鮮血沒有白流,歷經72天的激烈戰斗,臨汾城解放了。
潘老笑著說:臨汾戰役是在1948年5月18日凌晨結束的,我恰恰趕在這一天出生。同年6月4日,23旅被授予‘光榮的臨汾旅’稱號。我父親參加過許多戰斗,臨汾戰役令他最難忘,臨汾旅’是他一生的榮耀。因此,我上初中時,他特意把我的名字改為‘臨汾’”。
簡單的“臨汾”兩個字,飽含著父親對女兒的殷切期盼和淳淳教導,希望她能繼承和發揚光榮的“臨汾旅”精神。潘老回憶道:父親不善言談,寫得一手好文章,懷著報效國家的心愿投筆從戎。他骨子里就有軍人的魂,一直以來他把軍人的榮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父親生前一直想出一本書,書名就叫《爸爸講臨汾的故事》,可惜未能如愿。”時值臨汾解放70周年,潘老懷著對父親無限的思念之情,第一次來到“臨汾旅”的誕生地。父親在世時常常念叨要回臨汾看看,這也成了我的一大心愿。一踏上這片土地,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潘老感慨道,我父親參加過臨汾戰役,是‘光榮的臨汾旅’中的一員,我的名字又由臨汾而來,這是我與這座歷史名城的不解之緣。”5月17日,臨汾市、堯都區在臨汾烈士陵園舉行紀念臨汾解放70周年大會,緬懷為臨汾戰役獻出生命與熱血的革命先烈。看到此情此景,潘老倍受感動:臨汾人民從未忘記長眠于臨汾大地的革命先烈和參加臨汾戰役的每一位革命英雄,如今的美麗臨汾就是最好的回報。”恍惚間,潘老仿佛看到了70年前的一幕幕戰斗場景,看到一個個為了新中國解放沖鋒在前、英勇戰斗的身影。她激動地說:和平來之不易,歷史需要銘記。重走父輩們走過的路,追尋和拾起他們的戰斗精神,不忘初心。希望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能常回臨汾看看,繼承和發揚光榮而不朽的‘臨汾旅’精神。”(照片由本人提供)記者李靜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