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燈
臨汾新聞網訊 瓷燈曾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尋常物,如今已很難見其蹤跡。近日,我市市民趙師傅從堯都區金殿鎮龍祠村收藏到一件奇形怪狀的瓷器。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件被當地村民稱為“老鼠燈”的瓷器竟是臨汾窯所生產。
趙師傅收藏的瓷燈為醬釉,高6厘米,底部直徑4.2厘米,瓷燈口沿直徑2.4厘米,樣子像一把沒有手柄的壺。瓷燈使用痕跡明顯,燈芯處有黑色焚燒殘狀物,口頸處有尚未脫落的泥土,泥土中鐵絲纏繞,用鼻子嗅一嗅,瓷燈內還散發著煤油的味道。
“這個瓷器為瓷燈,系典型臨汾窯民國早期生產的淺醬釉瓷器,民國時期在臨汾窯周邊縣使用較為普遍,該燈在民間又稱老鼠燈,我市有專業收藏此類燈的收藏者。”我市臨汾瓷收藏愛好者葛培忠看到這個瓷燈后介紹,“瓷燈為照明之用,以前多用蓖麻油,后來也用煤油,頸口處可以用鐵絲系住,方便懸掛。”
葛培忠所說的臨汾窯為磁州窯系,是北方著名瓷窯,以生產黑釉瓷器為主。油燈是峪里窯生產的一種特色產品,種類多、樣式繁,較精致的油燈有四五層,每層都以圓盤立柱組合。在電燈未普及的時代,油燈為家家戶戶必備物品。
“臨汾窯油燈是臨汾瓷生產的一種獨特器型,承載著一段獨特的歷史。”葛培忠說,“臨汾瓷已經引起了眾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許多散落民間的臨汾瓷也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從這盞小小的油燈里可以想象臨汾窯窯工們曾經精工細作的身影。”
記者 張春茂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