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李益民 高生芳)土地產出率不高,一直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難題。近年來,浮山縣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將簡單粗放型農業向精細高效型農業轉變,使農民收入成倍翻番,真正讓黃土變成了“金”。
浮山縣從2010年開始發展設施蔬菜,目前設施蔬菜已發展到1.1萬余畝,年總收入超過1.18億元。該縣春秋大棚畝均產量0.9萬公斤,畝均產值1.8萬元,畝均純收入1.4萬元,純收入是露地蔬菜的5倍以上,是糧食作物的25倍以上,按一戶一畝春秋棚計算,戶均就可增收1.4萬元,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極大地提升了農民收入,提高了土地效益。今年50歲的葛貴江在浮山縣張莊現代農業園區里承包了3座大棚,談到今年黃瓜的效益,葛貴江掩飾不住一臉的笑容,“我一座大棚是1.5畝地,3個大棚一年能掙八九萬呢,家里一畝地種糧、種秋最多收入1000多塊錢,這個比種地收入高十幾倍呢。”除了提升土地的科技含量,浮山縣還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提升土地效益。浮山縣玉杰現代農業循環經濟項目是該縣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桿項目,該項目包括食用菌生產、飼料加工、生豬養殖、玉米種植4個子項目。項目按照“資源減量化、產品再使用、廢棄物再循環”的原則,利用玉米芯種植食用菌,食用菌的廢菌糠加工飼料,飼料養豬,豬排泄物施種玉米,玉米和玉米芯再次做飼料和種植食用菌,形成“微生物-植物-動物-人”完整的全封閉循環產業鏈條。
目前,該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食用菌生產項目,年產值3610萬元,帶動10萬畝玉米種植、增收600萬元;飼料加工項目,已建成萬噸全價飼料生產線,投入正常生產;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年出欄優質丹系長白生豬3萬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500余個。
向科技種植要效益,向立體種植要效益,這已成為浮山縣農業轉型發展的共識,也讓浮山縣這片黃土生成了“金”。
責任編輯:付基恒
上一篇: 浮山紀委狠剎公款購買贈送發放月餅歪風
下一篇: 浮山縣落實監督責任“無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