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長期在東西兩山采訪,曾聽讀者說過“浮山東張村有個抗日時期的萬人坑。”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近日,記者來到浮山二峰山山腳下的東張村探尋當年日本鬼子和閻錫山匪徒的罪惡行徑。
“萬人坑”已經消失
“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我在浮山槐念供銷社工作,單位經常搞憶苦思甜教育。”65歲的張隨平回憶,從槐念鄉到東張鄉15里地,她是坐同事的自行車去的。那坑里白骨累累,有的骷髏上還能看到貫穿傷,橫七豎八地疊放著,數也數不清。
說到“萬人坑”,當地50歲以下的人都沒有記憶。東張鄉政府負責人找到了人稱“地方通”的63歲老人嚴增壽,請他帶路前往現場。
沿鄉政府向西行約500米右拐,在一棵楊樹下嚴增壽老人停了下來。他指著不遠處的鐵礦渣說,萬人坑”位置應該在那個地方,選礦剩下的尾礦早已改變了這里的地貌,就是當年接受教育的人來到這兒也認不出來。
“現在只剩下一棵楊樹了,原先有好幾棵樹。”嚴增壽說,在樹下方的齊崖上,寫著“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血債要用血來還。”等標語。1980年前后,每逢清明節及祭祀日還有學生和村民來祭掃。到了九十年代,在市場經濟大潮下,這里成了二峰山一帶鐵礦選礦業的尾礦排放地。尾礦排到了這里,埋沒了“萬人坑”。快30年了,這里早被人忘卻。
鄉政府負責人得知這里曾是“萬人坑”,表示要恢復植被,立個紀念標志,警示后人。
在縣城,記者見到退休老干部張金科老人,他曾經當過公安干警,退休后專注浮山地域文化研究。他告訴記者,“萬人坑”是抗日戰爭時期真實的事情。他向記者提供了當年搞教育的圖片版。
“當年日本鬼子的炮樓扎在響水河。”嚴增壽說,1938、1939年,日本鬼子就是通過東張、馮村、南畔橋占領翼城。日本侵略者在此殺人是有文章記載的。
白骨累累的“萬人坑”
古稀老人張金科介紹,梁創當年寫下了《白骨累累的萬人坑》的文章。梁創在文中介紹,東張村西北,有個長10米、寬3米、深11米的“萬人坑”,埋藏著一千多名抗日英烈的尸骨,這是閻錫山投日賣國的罪證,也是閻匪屠殺抗日軍民的歷史記載。
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晉西事變”以后,閻錫山加快了與日本鬼子勾結的步伐。到1945年5月,兩次派汾東剿匪總司令、61軍軍長梁培璜進駐浮山,盤踞在東張村一帶,與縣城的日寇狼狽為奸,瘋狂向抗日根據地進攻。在這一帶燒殺搶掠,拆毀民房800余間,砍伐2000余棵樹木,蓋起了10余個炮樓。閻軍四處抓捕抗日軍民,設立監獄,在東張村的南坡上、雨溝子(地名)等處設立刑場,用老虎凳、斧劈、刀殺(砍)、活埋、槍斃等酷刑,殺害了無數抗日軍民。
在那黑暗的日子里,東張一帶尸骨遍野,狼、狗出沒,村里村外極其恐怖,閻軍為掩蓋其罪行,于是在東張村西北方向挖了大坑,將殘殺的軍民推到坑內掩埋。
“文章記載抗日游擊隊洪隊長,備受刑罰,鐵骨錚錚,寧死不屈,被槍殺于坑內。”隨行的文史愛好者梁創老人深沉地說。有的抗日軍民還沒有咽氣,就被活生生地推到坑內,那景象殘不忍睹。在此犧牲的有中共地下黨楊思明、張虎;抗日英雄張連杰、嚴彪;抗日愛國群眾李先學、翟胡椒等七人抓捕后,嚴刑拷打,慘死于“萬人坑”。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為懷念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烈,每當清明節時,曲沃、翼城、臨汾、侯馬、襄汾等縣市的干部、學生和農民紛紛來此掃墓祭奠。
采訪札記: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中國南京后開始了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從2014年起,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
1938年2月,日軍占領臨汾。占領期間,日軍殘酷鎮壓抗日軍民,燒殺搶掠,民不聊生,制造的殘案數不勝數。本文用真實的故事,告訴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建設富裕、文明、綠色、幸福新臨汾而努力。
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