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術的開發應用既是科技進步的重要體現,也存在核安全風險和挑戰。作為一個負責任和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一向把核安全放在和平利用核能事業的首要位置,努力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
隨著中國核能與核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境外間諜組織對我核領域竊密活動從未停止,給我國核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多年以來,國家安全機關破獲了多起涉及核安全的案件。境外間諜組織以科研為名,用“高額報酬”作餌,搜集我核武器數據;通過境內關系人密謀非法獲取核原料;有的境內科研人員被境外組織拉攏,經不住金錢誘惑,出賣我涉核機密。
一起起核安全領域案件的偵破,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3年8月起,日本政府執意將核污水排海,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對。
相比之下,34年前,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環境治理措施,充分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1958年,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國營二二一廠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草原建成。在這塊1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第一顆氫彈研制成功,為打破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1987年,國營二二一廠在完成了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后,光榮退役。
為了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確保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實現核試驗基地永久性開放,專家們反復調查論證,制定了周密穩妥的環境治理方案。1989年至1993年間,中國政府投入巨資,對退役的二二一廠實施了嚴格的環境治理,二二一廠核設施的退役處理工程達到不加任何限制的永久性開放的“三級退役標準”。
如今,昔日的試驗場已經長出茵茵綠草,成群的牛羊在悠閑地吃著草,金銀灘草原的一切恢復到最初的平靜。
核安全是萬家燈火背后源源不斷輸送的每一瓦核電,是在核武器護衛下國人挺直的脊梁,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筑的堅固橋梁。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等休戚相關。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全球核安全峰會上首次提出中國的核安全觀時強調,我們要堅持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把核安全進程納入健康持續發展軌道。
中國積極推動國際核安全合作,打擊核竊密、核走私,有力維護核安全,普及核安全知識,凝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核”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