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0日,是我國的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祖國的悠久歷史與壯麗山河,為今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這既是今天我們建構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題材。
6月10日前后,“1號線上”隆重推出“大美中國 ? 世界遺產”系列,選取我國的部分世界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雙遺產,進行集中展示。今天為您展示的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地——成都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徐州段。
成都都江堰
成都都江堰市境內同時坐擁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 ? 都江堰和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都江堰灌溉系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交界處,約建于公元前3世紀,是生態工程歷史上的一項偉大壯舉。它在唐、宋、元、明時期屢經改建和擴建,至今仍控制著岷江的水流,灌溉著成都平原肥沃的農田,很好地發揮著水利作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利用天然地形和水文特性來解決調水灌溉、排走沉積物、洪水控制和無壩流量控制等問題。它展示了古代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所獲得的巨大成就,是水利管理和技術發展中重要的里程碑。
大運河
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自北至南,由東到西,貫通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和河南8個省、市,全長3000余公里。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運河,創造了農業文明時期大型水運、水利工程的最高成就。世界遺產首次申報的大運河計有典型河道遺產27段,長度總計1011公里,遺產點58處。
徐州自古以來就是大運河的樞紐,位于大運河的中段,黃河與運河在此交匯,既是歷史上民船的交糧地,又是官兵的接運處,可以說是舟車鱗集,貿易興旺。徐州是最早的18個“元老級”運河城市之一,窯灣古鎮是徐州市唯一確定的大運河申遺點。明清兩代,這里漕運鼎盛,日過桅帆千桿,夜泊舟船十里。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