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幫扶路,一世駐村情。這是他的第二故鄉,這里的一山一水,這里的老百姓,已經融入到他的記憶和血液里。
舊窯洞、古槐樹、黃土和溝壑構成了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新溝村的全貌。
在縱橫交錯的丘陵與溝壑間,一所時光小學,留得下來鄉愁,慢得下來時光。
來到新溝,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所時光小學。這是一所廢棄了六七年的學校,從鄭州師范學院走出來的“第一書記”焦建鵬,覺得廢棄的校舍太可惜,就把這里改造成了一個農家樂園,窯洞成了民宿,教室成了會議室,院子成了農家小院。
一所時光小學,留下了鄉愁,慢下了時光
冷清的校園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今年夏天,這里接待了8期的夏令營,一次可以容納40多人同時居住,100多人就餐。村民自種的農產品在家門口就實現了銷售,新溝村的貧困戶在這里打工,一天工資70元左右。
時光小學里什么也沒改變,卻改變了新溝人間。
教室改成了多功能會議室
01
三輪車上的書記
采訪的過程中,焦建鵬要帶我們去養雞場看看,一位老鄉騎著三輪摩托車帶著他,我們的采訪車跟在他后面。
坐在三輪車上的第一書記
那天天氣降到零下4度,在戶外的小道上騎行,寒風呼嘯拍打著臉龐,迎面骨一陣刺麻,焦建鵬捂緊了帽子。這是我采訪第一書記系列以來,看到的唯一一個坐在三輪車上的“第一書記”。
從養雞場出來,焦建鵬繼續坐上那位村民的三輪車,村民覺得讓書記坐這樣的車有些受罪,心疼他說:還坐這嗎?太冷了。
在村委門口,上坡的時候一輛三輪車熄了火,他趕緊過去搭把手推了起來。不需過多的交流,隨處總能看到焦建鵬與村民建立起的樸素的情感。
02
千年古槐樹下的書記
焦建鵬約我們去看一棵1000多年的老樹,這是一棵遒勁的古槐樹,軀干因為中空承受不了樹冠的重力倒地,卻并未死去。焦建鵬說,一到夏天,這棵古槐便郁郁蔥蔥,生機盎然。
焦建鵬仰望著古槐樹,期望能給新溝村帶來更多的項目
為什么他要帶我們去看一棵古槐樹呢?這和扶貧有什么關系?
并非旅游專業出身的焦建鵬眼里卻全是旅游資源,他給涵洞起名字,給村子立村牌。他想把一切可以捯飭出歷史韻味的東西都從新溝村的泥土里挖出來。
原來,新溝村并不缺少旅游資源,只是缺少一個引導者。
窯洞民宿
新溝村類似這樣的千年古樹還有四五棵,焦建鵬想利用這些古樹和窯洞遺存、深壑丘陵,以及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開發農業樂園休閑游。
他說,這里緊挨著沿黃快速路和連霍高速,通往鄭州的交通便利,新溝村保存下來的窯洞達到300間左右,這里又是三國和唐朝的古戰場,汜水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虎牢關是洛陽途經開封的古官道,沒有理由不開發民俗文化和旅游項目。
住在這里的游人們都體會到了“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為此,焦建鵬從省里找來旅游專家和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授,對新溝村整體進行了旅游規劃,投資了20萬元,規劃已經出書落地。接下來,就是引進企業家參觀考察和投資了。
03
黃土地上的第一書記
在溝里養鵝,在坡上種花,在棚里養雞,是新溝人產業扶貧的模式。
等到花開的季節,這里將是另一片景象
新溝村有6個村民組共2000畝土地,沒發展產業之前,這些土地都是由村民各自種植些小麥、玉米等作物,土地流轉后,村民每畝地得到800多元的補貼,村民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后,他們可以來公司里打工。
“以前一畝地,他們自己種收益是200多塊錢,基本只能顧住吃。土地流轉以后,青壯年在外面打工沒有后顧之憂了,也沒有了農忙季,不用返鄉收割。而老人和婦女在這里打工,一個月可以拿到2000元工錢。”
這些帶著太陽板的路燈,點亮了新溝村的未來
現在的新溝村已經基本沒有了個人種植的土地,6個村民組的土地全部流轉出去了,統一產業種植。一組和四組種的是綠化樹,五組和六組種的是核桃和冬棗,二組和三組種的是葡萄和草莓。
焦建鵬的思路是“農業立村 旅游活村”,利用溝域種植高檔綠化植物,銷往北京、天津、鄭州等大城市,而這些苗木在花期階段不僅美化了鄉村,還吸引了觀光。來的人越來越多,越可以搞農家樂。
“村民的土地流轉出去后,他們可以來公司打工,養護苗木,以前村子里都是留守的婦女老人,現在他們都有了職業。新溝村常駐人口有四五百人,有勞動能力的200人左右,基本都能在這些公司里打工。”
村民趙淑珍大娘寫了一首順口溜,在我們采訪焦書記的時候,她讀出這首順口溜飽含深情:
修公路兩旁還裝路燈,一到夜晚亮又明;
文化舞臺他建成,家門口也能唱大戲;
打井隊進村把井打,旱澇豐收有保證
……
正如這首順口溜寫的那樣,兩年時間,焦建鵬讓一個窮鄉僻壤的“亂”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兩年幫扶路,一世駐村情。焦建鵬說,2月份他就要卸任了,離開這里讓他覺得有太多不舍,這是他的第二故鄉,這里的一山一水,這里的老百姓,已經融入到他的記憶和血液里。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