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李改紅告別“驢得水”

2018-02-10 16:52:28 來源:新華社   瀏覽次數:

  臘月里,李改紅再不用趕著驢一趟一趟馱水了,從東溝搬到宋家溝后,家里有了自來水,“吃水用毛驢驢馱”的日子結束了。

  一同結束的還有東溝村的歷史,這個呂梁山中的小山村整體搬遷后,村莊原址復墾,村名在民政部門銷了號。

  65歲的李改紅嫁到東溝村四十多年,村里坡地不少,就是水源遠,要過3個村才能到溝底的河邊。去時下坡,回來上坡,一趟要花兩三個小時。2012年,政府將水引得近了些,但走一趟也要花1個多小時,而且冬天水流不上來,還要到更遠處取水。

  早些年全靠用扁擔挑水,十多年前村里開始有人養驢馱水。李改紅家孩子多,負擔重,直到5年前才買驢,花了3000元。有驢馱水省了不少勁,可養驢也要花不少功夫。切草、喂食、飲水,一天要喂兩次,每次要拌一瓢玉米粒。為了養驢,她和丈夫王成仁還專門種了3畝玉米地。“家里平時吃莜面窩窩、山藥蛋,玉茭子就是給驢種的。光吃草,驢馱水時,腿肚子會打戰顫。”馱水不易,馱回的水,人要吃,驢要飲,洗澡、洗衣服都舍不得多用水。李改紅說:“吃水不用毛驢驢馱的日子,一輩子也沒夢見過。”

  王成仁說,由于缺水,東溝村最好的耕地,除去種子、化肥、地膜的投入,不算人工,好年景1畝地的純收入也只有200元左右。遇上差年景,連種子錢也得貼進地里。“毛驢的力氣馱水行,種地得用兩頭。可養驢花費大,飲驢也要用不少水,多數人家只養1頭驢。”

  東溝村屬山西省岢嵐縣,原村干部蘭銀堂說,村子有上百年歷史,吃水一直靠人擔驢馱,最多時村里養了二十多頭驢,主要就是馱水。全村原有33戶、73人,但生產生活條件差,多數都到外地謀生。到2017年初,村里常住的只有6戶、14個人。這一年,東溝村作為岢嵐縣實施整村搬遷脫貧的自然村之一,整體搬進了3.5公里外的宋家溝村。

  宋家溝鄉鄉長張國蓮說:“像東溝村一樣要靠驢馱水的村子,全鄉共有9個,已全部搬遷。”據岢嵐縣委書記王志東介紹,全縣115個整村搬遷脫貧的村子,現完成搬遷98個村,其中不少是像東溝村一樣的缺水村。

  記者來到東溝村原址,潔白的積雪覆蓋整個山坡,昔日的房屋已變成油松樹苗。當地人介紹說,村民搬走、退耕還林以后,溝底小河的水量也逐漸大了起來。依托當地資源,政府正幫助村民籌劃著發展特色馬鈴薯、養羊、開民俗客棧等項目。

  李改紅家舊房拆遷政府給了5萬元補助,住進新房花了1萬多元,原來的三十多畝坡地都退耕還林了,剩下2畝平地打算年后種土豆。搬進新家后,廚房有水龍頭,衛生間也是抽水馬桶。嶄新的院落里,驢沒有了用武之地。李改紅以1萬元的價錢把驢賣了,“真是舍不得”。

  像李改紅一樣,搬出來的東溝人大都把驢賣了,做起了新的營生。鄰居李堂小家的驢從4歲養到了二十來歲,每年專門買300多斤玉米來喂,雖也舍不得,但也還是賣了。李堂小成了村里一名保潔員,每月有800元收入。

  搬進新家的第一個春節就快到了,李改紅沒有像往年一樣先壓粉條、炸油糕,新家距縣城較近,住在縣城里的子女時常回來,年貨他們幫著準備。這兩天,李改紅忙著洗衣服、打掃房間。她說:“不用毛驢驢馱水了,需要洗的都要洗干凈。”

  62歲的鄰居沈姚付在新村辦起了農家樂,賣自己做的涼粉。完小畢業的沈姚付擬了一副新春聯,已請人寫好:“脫貧致富奔小康,汗水換來幸福田”,橫批“走出貧困”。

  新華社記者 王文化 梁曉飛

  (新華社太原2月7日電)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南澳县| 舒城县| 甘德县| 高青县| 阳新县| 百色市| 绥宁县| 宁国市| 循化| 绍兴县| 阿拉善左旗| 达州市| 嵊泗县| 偏关县| 东莞市| 宣武区| 钦州市| 乐东| 东阳市| 永昌县| 化隆| 崇左市| 临颍县| 永川市| 垦利县| 临泉县| 勃利县| 衢州市| 诸暨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东兰县| 米易县| 新野县| 积石山| 临洮县| 宁乡县| 磐石市| 石渠县| 安国市|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