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顧祖軒)近年來,古縣積極探索培養大學生“村官”,創新開展“三部曲”,使大學生“村官”成為創業帶頭人、黨政干部隊伍后備人才、各行各業優秀人才。
多級聯動,鼓勵創業富民。該縣把大學生“村官”創業成效同鄉鎮、職能部門年終考核掛鉤,同大學生“村官”聘期考核、評先選優、推薦任用掛鉤,營造積極創業、關心創業、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一是政策引動。縣財政每年設立1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貼息。金融、稅務、工商等部門開辟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綠色通道”,并在稅收、項目審批費等方面予以減免。農業、畜牧、科技等部門在對口幫扶資金上,優先傾斜大學生“村官”,全縣共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110余萬元,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為7名大學生“村官”爭取YBC創業資金30萬元,有效破除了創業資金“瓶頸”。二是機制推動。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行動”的通知》,廣泛宣傳創業優惠政策和重要意義。定期召開基層黨建工作例會、大學生“村官”創業協調聯系會,動態掌握創業進展情況,會商解決創業困難。創新職能部門與大學生“村官”面對面交流機制,及時有效解決創業難題50余個。三是典型帶動。2009年選聘的孫濤,從河南獨身來到古縣,創辦凱濤成強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引進花菇種植技術,歷經千辛萬苦,從“干給農民看”到“帶著農民干”,闖出了一條群眾致富大道,得到了鄉親們認可、組織認可,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涌現出了“藥材大王”袁偉、“兔司令”李延潔等一批創業典型。全縣有13名大學生“村官”以獨立、合辦、參與合作社的形式創業,初步建成了花菇、苗木、大棚菜、肉兔、中藥材5個示范基地,帶動群眾致富80余人。
多措并舉,暢通流動渠道。在積極引導大學生“村官”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基層的同時,該縣創新思路,多措并舉,打出“三個一批”組合拳,通過定向招錄、鼓勵考試、考核招聘,科學部署,鋪設大學生“村官”有序流動“綠色通道”,力爭使服務期滿的大學生“村官”都得到妥善安置。一是定向招錄一批。該縣明確要求,在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按不低于全縣招聘計劃30%左右的比例面向大學生“村官”招錄。7年間,從大學生“村官”中定向招錄副科級人員4名、鄉鎮公務員29名、事業單位人員53名。二是鼓勵考試一批。建立“村官”QQ群,及時發布“村官”招錄信息。大力支持大學生“村官”積極參加省、市、縣面向社會統一組織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錄工作,鼓勵參加面向企業的招聘。13名大學生考錄到省、市和外縣公務員或事業人員,8名“村官”考入金融系統。三是考核招聘一批。針對部分大學生“村官”工作業績突出,但年齡偏大、學歷偏低、不擅長考試,給分流安置帶來現實困難的實際,推出考核招聘、直接轉崗的辦法。2014年,9名大學生“村官”補充了鄉鎮事業人員空缺。
多元發展,注重培養成才。從培養多元優秀人才出發,強化接續培養。以大學生“村官”的信息錄入、更新為契機,每年更新收集全縣大學生“村官”的基本情況,做到全面掌握大學生“村官”的信息,為大學生“村官”后續發展、管理和服務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對已流動的大學生“村官”納入全縣干部教育培訓整體規劃,凡縣、鄉鎮舉辦的各類專題培訓、輔導報告、外出考察等活動,優先選派他們參加,不斷拓寬他們的眼界和思維,提升工作實力和創業能力。注重留村任職。從政治待遇、生活補助、評先選優等方面大力宣傳大學生“村官”享受的優惠政策,鼓勵流動后的大學生“村官”留任鄉鎮、扎根基層、服務農村。在2014年的農村“兩委”換屆工作中。該縣35名優秀大學生“村官”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9名當選村“兩委”主干。注重擇優選拔。建立“大學生‘村官’、基層實用人才、黨政后備干部”三庫銜接機制,對考核結果優秀、工作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流動大學生“村官”,納入科級后備干部隊伍管理,并建立專項檔案,對發展潛力大、熱愛基層工作的大學生“村官”進行重點培養,20名曾有“村官”經歷的大學生“村官”通過公開遴選提拔為科級領導,其中2名正科、18名副科,擔任鄉鎮領導干部11人,平均每個鄉鎮1.5人。他們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群眾觀念和服務意識,實現了個人的成長和進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服務基層群眾,無悔青春年華”的鏗鏘誓言。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