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鹿舍整齊劃一,鹿舍內數十只梅花鹿個個體形健壯,有的悠閑自在地散步,有的臥在棚下小憩,有的在相互親昵嬉戲……這只是古縣昌源鹿業有限公司的一角。近日,記者慕名來到古縣南垣鄉崔家嶺村,正在鹿場忙活的“當家人”張合增喜氣地告訴記者:“我的梅花鹿養殖場從一開始的10頭發展到現在的400多頭,可見,我當初的選擇沒錯,梅花鹿養殖使老百姓發家致富又多了一個盼頭。”
崔家嶺村位于溝壑地帶,多年來這個僅有50戶人家的小山村,一直靠著傳統的種玉米維持生計,根本談不上有收入。如今的崔家嶺村,已經從以種糧為主的傳統農村轉變為畜牧特產村,農民也實現了從“糧農”到“鹿農”的蛻變,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
“當時若沒有扶貧局、科技局的‘牽線搭橋’,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性情爽朗的張合增,聊起了當初的選擇。在選擇養鹿之前,張合增一直靠養豬、養羊維生,但因收入不高,常常為此而焦慮。1997年的一天,張合增在電視上一個致富欄目里看到養梅花鹿的利潤可觀,他想要去了解、去考察、去研究,“但一個農民對外界人生地不熟,怎樣才能找到門路呢?”心直口快的張合增介紹說,經過綜合考慮到當地的地形、環境等原因,最終在當地扶貧局、科技局的“牽線”下,他只身一人前往到了運城市絳縣南樊鎮一家養鹿場考察,經過兩個月的時間,他跟著技術員、獸醫不斷學習養殖、輸液、麻醉等技術,并貸款購回了10只小鹿,信心滿滿回到家鄉。當時很多村民都想參與,可因規模化養殖業是高投入高產出,先期就要貸款10萬余元,很多人選擇了觀望,而張合增的養殖場卻如火如荼地開始了。然而,他的創業之路并不是一片坦途。“頭兩年,根本沒有效益,一是技術不到位,有幾只鹿都沒有養活,二是沒有打開市場渠道。”回憶起創業之初,張合增深有感觸地說。有一次小鹿病了,他竟然抱著小鹿在鹿場里睡了一晚上。
面對失敗,張合增沒有急著放棄,而是沉下心認真尋找問題,不斷與技術人員探索,努力彌補不足。為了盡快掌握梅花鹿的養殖技術,他購買了圖書、光碟反復鉆研,并向經驗豐富的養殖專家“拜師學藝”,那段日子,他常常是抱著書籍睡覺。
憑著那股吃苦耐勞、刻苦鉆研的勁兒加上科學的防疫、精心飼養,經過幾年時間的不懈努力,張合增已經完全掌握了梅花鹿的養殖技術,成了養鹿方面的“土專家”。隨后,張合增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昌源鹿業有限公司,全面推行“統一公鹿配種,統一防疫治病、統一技術培訓、統一供應飼藥、統一供應草種、統一保價收購”的“六統一”無公害、標準化健康技術,大力推廣半圈半散養,既提高了出欄率,也提高了養殖水平。同時,該縣扶貧局、科技局在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積極扶持,極大地改善了公司的基礎設備條件,有力地推動了公司的發展。
“那鹿的產業鏈是如何推廣的呢?銷售渠道又如何呢?”記者問道。“梅花鹿全身都是寶,鹿茸、鹿血、鹿肉都是上好的補品,藥用價值也很高。近年來,扶貧局、科技局為我們搭橋,尋求技術合作伙伴,帶領公司與東北鹿產品加工企業合作,并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引進鹿產品深加工技術,加速了新技術的推廣,解決了鹿產品加工處理的技術難題。”
致富不忘眾鄉親,張合增無償將養殖技術傳授給村民們,而且為村民們的鹿茸、種鹿及小鹿尋找出路,竭盡全力積極帶動本村和周邊村的鄉親們發展養鹿業。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厚的收入,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今,張合增的鹿場已經頗具規模,養殖場占地50余畝,存欄400余頭梅花鹿,由原來的1個村發展到了36個村,飼養規模達到4500余頭,建有規模化養鹿場10個,養、產、加、銷雛形基本形成。下一步,張合增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和影響更多農戶,共同養殖致富之“鹿”,形成一定規模后,建立冷庫和深加工企業,對梅花鹿進行深度開發。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