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6月8日,驕陽似火。在侯馬市上馬辦事處上馬村的金黃色麥田里,小麥聯合收割機正在田間作業,地頭隨處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裝袋、整理秸稈……“今年,我家的小麥種子采用的是最新的品種,可以增加產量,防病蟲害。往年,在夏收之前要打3次藥,每畝地要花費近30元,今年不僅把打藥的錢省下了,產量還有所提高,畝產估計能達到500公斤。”周海燕一家忙著將收割的小麥運回家晾曬。
每年這個季節,雖然忙碌但是看著豐收的麥子,周海燕的心里比誰都高興。“現在是收割的最佳時期,等再過一段時間麥粒熟透蹦到地里,不就浪費了嘛。今天下午,我到地里聯系好機手準備收割小麥,這才20多分鐘的時間,一畝半地的麥子就已經收完了,速度真快!”在上馬辦事處史店村,徐宏亮把收割機停放到剛收割過的麥茬地里,自己坐在車旁休息,趁著這段時間,記者與他閑聊了起來。“我們5個人,5月25日從襄汾出發,第一站到達運城,然后沿途進行小麥收割,前天早上剛回來,就馬上投入到侯馬小麥收割的隊伍中。”徐宏亮參加夏收作業十幾年,已是一個老機手,他經驗豐富,收入可觀。“現在的收割機馬力大,收割速度快,質量也高,今天我們已經收割了70余畝,每畝地統一收費50元。這兩年,縣里對糧食生產越來越重視,一些出臺的政策也更加優惠,種小麥有小麥補貼,買聯合收割機有農機補貼……”這時,坐在一旁的妻子接過話茬兒,“收麥的時候,農戶最看中的是技術和時間,徐宏亮大學的專業就是機械管理,操作技能過關,還會維修,所以車輛哪里出現問題都能及時解決,他一個人干兩個人活,既是司機又是技術員,所以,我們很受當地農戶歡迎。”話音剛落,一位農戶正招手示意收麥,徐宏亮輕巧地爬上收割機,此時,麥田里只能聽到收割機的轟鳴作響……在自家地頭,韓西剛將提前準備好的玉米種子放進播種機,“這幾年種地越來越省力,全程機械化,打上幾個電話,從收割、播種全都解決,收割完麥子還直接送到家,‘一條龍’服務,價格也十分優惠。我們家的地連收帶播,總共用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也不耽誤我上班的時間,種地的積極性都提高了。”侯馬市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副主任馮建敏介紹,為了做好夏收工作,侯馬市農機部門在主要交通沿線建立“小麥機收和跨區作業服務接待站”,向作業機車提供信息咨詢、機車調度等服務。在夏收前,農機部門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對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機具保有量和檢修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并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性能進行了審驗、檢測,幫助指導農機戶對機車進行維修、調試與保養。同時,成立組建了一支應急救援分隊,共計10臺機車,一旦遇到災害性天氣發生,將迅速有序投入到抗災減災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糧食生產損失。另外,統計了參加跨區作業工作的農機手和工作服務人員的手機號碼,為“三夏”期間提供跨區作業短信信息奠定了基礎。(段小婷 衛亞楠)
責任編輯:劉靜